昨日,市城管执法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聂乾荣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中心城区围挡规范设置等相关问题,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拆围整治”让城市更通透
自围挡拆除整治行动启动以来,市城管执法委严格遵循“应拆尽拆、宜绿则绿、宜透则透”原则。前期,市区两级城管部门联合街道,对中心城区所有围挡开展“拉网式”调查摸底,共摸排到收储土地、棚改腾地、房建项目、市政维修及小型装修等各类围挡303处。其中,需拆除的有169处,截至目前,已拆除149处;另有20处正在拆除中。
对于因工地正常施工、项目用地规划等合理原因暂时需保留的134处围挡,城管部门已建立动态跟踪台账,待项目完工或条件成熟后分步组织拆除,确保不出现“长期保留、无人管理”的情况。
在具体工作中,城管部门结合市民需求开展了多样化活化利用,避免拆后空间“闲置”。针对市民反映的“绿化少、休闲难”问题,在62处拆后地块播撒草籽、补植绿化,并建成4处口袋公园;为缓解“停车难”,修建了34处临时停车场,新增泊位2300余个,在国庆中秋假期有效缓解了商圈、景区周边的停车压力。此外,已有49处拆后场地直接开放,恢复为市民可通行、可活动的公共空间,解决了以往“围挡挡路、市民绕行”的问题。
围挡设置有章可循更安全
近日,市城管执法委出台《荆州市中心城区围挡规范设置与空间活化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引》)。这是城管部门在前期围挡整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从源头规范围挡管理,避免问题反弹,实现围挡设置“安全、规范、美观、便民”的目标。
根据《工作指引》,沿街装饰装修围挡有明确的“规范标准”。不符合这些标准的,都属于不规范设置,具体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材质和高度不达标。沿街装修围挡必须使用绿色彩钢板,这种材质坚固、美观,还能减少扬尘和垃圾散落。但有些商铺为图省事、降成本,使用安全网、木质篱笆甚至彩条布做围挡。这些材料容易破损、变形,刮风下雨时还可能脱落,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围挡高度必须不低于1.8米,才能有效遮挡施工杂物、防止高空坠物。
第二类是底部密封不严、占用空间违规。围挡底部须与地面无缝隙,避免施工垃圾、灰尘从缝隙漏到人行道上。但有些装修围挡底部留了5至10厘米空隙,店面装修产生的木屑、水泥渣、钉子通过缝隙外溢到路面,不仅破坏卫生环境,还可能硌到行人。此外,围挡占用道路宽度有明确限制,从建筑物外立面向外延伸不能超过3米,且不能占压绿化设施、盲道。
第三类是出入口设置不合理。沿街装修围挡只能在两侧设置1处出入口,且不能朝街面设置通道。但有些商铺为运材料方便,直接在朝街的围挡上开门,甚至设置多个通道,材料运输车频繁进出,不仅干扰行人通行秩序,还可能与行人发生碰撞。
第四类是高空作业防护缺失。如装修作业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如二楼及以上商铺外立面粉刷、安装招牌),规范要求必须在临边设置防护栏杆,或在人行道部位架空不低于2.1米的“天桥”。同时,栏杆要涂警示色、底部封闭并挂密目安全网。但有些施工方为省成本,既不设防护栏杆也不架“天桥”,施工人员直接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作业,水泥块、工具一旦掉落,会直接砸向人行道,对行人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聂乾荣说,市民发现违规围挡后,可通过12345热线、e线民生、“荆州城管”官网信箱等渠道反馈。希望每一位市民都能成为城市空间的守护者,发现违规围挡及时反馈,一起把荆州的公共空间管理得更规范、更整洁。
编辑观点:
围挡规范设置与拆后空间活化,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一环,更是惠及民生的实事。希望我市城管部门持续严格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优化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巩固整治成效,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同时,期待广大市民朋友继续踊跃参与,主动监督、建言献策。相信在城管部门的积极努力与市民的大力支持下,荆州的城市空间将更宜居、更美观,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愿景定能逐步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