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14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荆州简,解码早期中国的历史密钥

  (上接第1版)

  值得一提的是,清华简、上博简、安大简等一批珍贵藏品,虽然是后来征集购得,但它们的原始出土地很有可能都在荆州。竹简中收入的百余篇先秦古书,大多数为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佚籍。这些未经后人篡改的第一手资料,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界对先秦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荆州楚简的大规模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秦代“焚书”之前最真实的文本样本,也为系统认识先秦思想学说、判断古籍成书年代提供了关键证据。这些沉睡两千多年的竹简,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精彩故事。

  当代活化历史的图鉴

  荆州简既是学术界研究中华文明先秦两汉时期的“地下书库”,也是传播荆楚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图鉴”。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荆州博物馆和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等收藏、研究单位的精心修复、全力保藏、严谨研究下,荆州简正在实现从出土文物到文明信使的华丽转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荆州简牍,应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来,跨越千年时空,与当代社会对话。借助现代传播技术,我们能够为这些古老竹简注入全新的生命力。面向专业研究者,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深耕简牍研究的深度;面向传统文化爱好者,开设系统性的简帛研学课程,搭建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梯;面向社会大众,举办公益讲座、制作播出精品纪录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专业内容。通过这一立体化的传播网络,既能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能有效拉近简牍与公众的距离。

  综上所述,荆州简作为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珍贵载体,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智慧亟待我们持续关注与深入挖掘。与此同时,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这些沉睡千年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生,走进当代生活场景,实现“在创新中传承、在发展中弘扬”的良性循环,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这既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