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教授,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李征宇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地理位置重要、历史文化深厚,尤以春秋战国时期惊彩绝艳的楚文化著名于世,这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优良的埋藏环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荆州境内发掘了十余万件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物,这批文物保存好、种类多、价值高,其中以简牍最为珍贵。
简牍是春秋战国至魏晋时期主要的书写工具,是纸张发明改进之前的重要书写载体。据统计,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出土了200余批简牍,数量超过30万枚、字数300余万字。其中,荆州出土简牍约60批,多为先秦楚简和汉简,凸显了其作为简牍出土重镇的独特地位。
荆州简牍的发现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荆州简牍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内容的广度上,其记载涵盖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行政制度、司法运作与律令条文、思想文化领域的典籍文献,也反映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如算术医药、丧葬礼仪、祭祀信仰等。这批材料共同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信息多元的史料体系,为复原古代社会全貌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依据。
了解早期国家机器运作的钥匙
荆州出土大量汉代律令简牍,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体系的可靠文献资料。1983—1984年,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的《二年律令》使亡佚已久的汉律得以重现,它记录了贼律、盗律、具律、告律、捕律等28种西汉初年吕后时期施行的法律条文,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后不久,又在附近的江陵张家山336号墓出土7种书卷,其中的《汉律十六章》是西汉早期的又一法律文本。对比《二年律令》,其多数律章名继承沿袭,但律条多有增删和补充。如新增囚律、迁律、厩律和朝律,删去“收律”以及“收”和“收孥相坐”的刑罚等,反映了汉初吕后、文帝二朝政令的变革。2018年,又在秦汉郢城遗址旁的胡家草场墓地12号墓出土3000余枚律令简,这是迄今所见律令资料中最为完备、最成规模的一例。其中有不少条文是首次发现,如蛮夷(诸)律、外乐律等,丰富了学界对汉代民族政策、宗庙乐舞制度的认知,进一步体现汉初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和成熟性。
张家山247号墓、张家山336号墓和胡家草场12号墓的三批汉简,均出土于荆州,是研究西汉国家机器运作的里程碑式的发现。这三批资料与云梦睡虎地汉简律典、益阳兔子山汉律共同构成西汉早期律典的发展序列,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印证的文献体系。同时,结合云梦睡虎地秦简和岳麓秦简等秦代律令,可以形成一条清晰的、贯穿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法制变迁证据链,为填补中国早期法制史与政治史研究之不足提供最主要的资料依据。
厘清文化脉络的宝库
据统计,全国出土楚简50余批,超过半数来自荆州,荆州楚简的出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楚典籍简最具代表性。近年来,荆州夏家台墓地、龙会河北岸墓地、枣林铺古墓群、王家咀墓地、秦家嘴墓地均发现大批楚典籍简,数量达到3000余枚。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书”类、“语”类、诸子、文学、数学、医药、畜牧、日书等先秦文献。这些珍贵竹简的出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文明的新窗口。
2023年发现战国楚简的荆州秦家嘴1093号墓,出土数量约1800枚,字数约3万字,是迄今考古发掘出土典籍简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者,入选国家文物局2023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2023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其发现了版本最早的乘法口诀《九九术》和刑书《吕刑》;《齐庄侯侵晋伐朝歌》《叔鱼谏晋庄平公》等篇细化了《左传》《史记》等传世文献记载的史事;《四王五霸》中“楚文王”位列“春秋五霸”,增加了古史记载的新说。夏家台106号墓、王家咀798号墓中均发现了《诗经》,是《诗》在先秦楚地广泛流传的证明,见证了战国时期南北思想的交流。这两批竹简与安大简《诗经》在文本形制、文字和符号等诸多方面都蕴藏着很多珍贵信息,与今本材料互校,有望揭示《诗经》的早期流传线索。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