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人防+技防,织密“不能烧”监控网
夜幕下的纪南镇,田埂上晃动着点点灯光。镇城乡建设办主任杨正武打着手电,在刚收割完的稻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越是夜里,越要警惕”。
自8月中旬以来,纪南镇整合镇机关、综合执法中心及村(社区)力量,组建了145人的巡查队伍。大家人手一份“田亩档案”,上面详细记录着包保农户的姓名、地块位置和作物情况。“农田监护人”们每日开展不少于4轮的地面巡查,覆盖早7时至晚10时等重点时段。
当“铁脚板”踏遍每寸土地,科技力量也助力织密监控网。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稻田,新桥村无人机操作员宋德明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无人机已就位,开始今日首次巡飞。”在他的操控下,无人机掠过金色稻田,高清摄像头实时传回画面。各村每日早晚各开展一次空中巡查,与地面巡查形成互补,确保火点和黑斑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在镇指挥中心,“蓝天卫士”火点预警平台24小时值守,确保火点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处置,形成了“天上无人机、地上巡查队、平台实时监控”的立体化监控体系,极大提升了巡查效率和精准度。
疏堵结合,拓宽“不用烧”出路
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是顺应时代之变、切合群众需求的重要工作。低茬收割是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强化源头治理、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一环。
秋收期间,纪南镇对全镇农机进行摸排、登记备案,详细记录农机手信息,建立“一机一档”管理台账。截至目前,全镇83台作业农机均有了“身份证”,实现收割作业田块可追溯管理,确保收割一块、合格一块。
9月24日,在丰收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台秸秆粉碎机正在有序作业,秸秆被粉碎后留在田间,通过旋耕与土壤充分混合。纪南镇四级主任科员姚金志介绍,该镇水稻种植面积达6.6万亩,由于以前都是小田块,涉及农户近万户,不便于统一机械作业。今年“小田并大田”后,依托秸秆粉粹机进行作业,科学粉碎后可以直接作为肥料使用,再进行翻耕让秸秆快速腐熟,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成分。
为了给秸秆找“出口”,纪南镇引进湖北虎瑞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建立秸秆收储转运中心,妥善处置芝麻、黄豆、玉米等不易还田秸秆。同时,主动联系秸秆电厂、饲料厂等回收利用企业,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社为主体,协助签订具有约束力的收储协议,明确总量、价格、交付等细节,探索推行企业预交履约保证金制度,实现变废为宝、以用促禁。
各村也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实际的秸秆多元化、高值化利用路径——
牌坊村设立“冬播翻耕奖”,对11月30日前完成秸秆还田并冬播种植的农户给予每亩20元补助,同时实施“禁烧积分制”,对全年无焚烧行为的农户奖励积分,凭积分在牌坊村“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丰收村主动对接市场主体,签订收储协议并要求预交履约保证金,对种植大户的稻草进行集中打捆回收,确保协议回收秸秆足量离田;
草安村提前规划秸秆堆放点,组织公益性岗位保洁员和车辆定时清运;
……
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秋收作业面积约5.6万亩,均实现就地粉碎还田;共签约5家收储主体,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
严格考评,筑牢“不敢烧”防线
协同联动,成效初显。
以实干衡量作为效能管理“指挥棒”。纪南镇结合“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印发《纪南镇机关干部积分制考核管理办法》《红橙黄牌警告管理实施办法》,将工作成果作为确定年度综合评定等次、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以约谈问责筑牢过程管控“压舱石”。该镇对工作落实不力、成效不好、火点频发的,予以通报批评、专项督办和公开约谈。截至目前,纪南镇有1名村党支部书记被免职、1名停职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2名村干部被黄牌警告。
以协同联动奏响齐力攻坚“大合唱”。大力推进区、镇、村“三级联动”和区直部门组派的督导组协同发力,全区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已基本形成。
经过标本兼治、用禁并举,纪南镇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今年8至9月秋收季“蓝天卫士”火点预警平台预警次数同比下降约90%。其中,连续24天零火点,全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田野扎根,以高品质生态为发展赋能。这片日益清新的蓝天沃土,正转化为纪南文旅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