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21日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加强产品认证 共护绿色未来

  近日,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吕涛涛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市民朋友关心的有机产品与绿色产品认证等问题,与大家在线交流。

  有机产品与绿色产品的核心区别

  有机产品就像是给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设定了一套“回归自然、近乎苛刻”的最高标准。它要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完全拒绝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抗生素等,并且对土壤、水源、空气的质量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甚至连种子、饲料都不能为转基因。

  绿色产品并非完全禁止使用化学物质,而是强调在环境和产品安全允许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地使用。它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最终产品要达到安全、优质、营养的要求。它更像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找到了一条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升级路径。

  两者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化学投入品的使用上”。有机是“禁止”,而绿色是“限制和减量”。

  有机产品与绿色产品的认证与监管

  获得国家认可的有机或绿色产品认证,必须经过一套非常严谨、科学的第三方评价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申请与受理。企业向国家认监委批准的、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提出申请。

  文件审核。认证机构要审查企业的质量管理手册、操作规程等文件,看其体系是否完整。

  现场检查。认证机构的专家会不定期地(甚至是“飞行检查”)到生产基地、加工车间进行实地检查,查看土壤、水源,采访生产人员,核对生产记录,确保实际操作和文件规定完全一致。

  产品抽样检测。对土壤、灌溉水、最终产品进行采样,送到有资质的实验室检测,看是否有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

  认证决定。上述所有环节都通过后,认证机构才会颁发认证证书,允许企业使用相应标志。

  认证标志绝不是“一贴了之”。监管贯穿始终:

  对认证机构的监管。定期对开展认证的机构进行检查,确保它们“发证严格规范、后续监管到位”。

  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非常重视“飞行检查”,不提前通知、直接到现场,看企业是否持续符合认证要求。对于消费者投诉和舆情反映的问题,立即组织调查。

  对市场销售的监管。在大型商超、生鲜市场等流通领域抽查在售产品,对伪造、冒用认证标志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近年来,已查处多起此类案件,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

  三招辨别有机产品与绿色产品真伪

  教大家三招,简单又实用:

  第一招:看标志。有机产品找绿色的“中国有机产品”标志和有机码;绿色产品找绿色的“绿色食品”标志和编号。

  第二招:查信息。拿出手机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真正的认证产品,扫描后会直接链接到官方查询系统,显示详细的认证信息。

  第三招:核细节。仔细看标志旁边的文字,认证机构是哪家、证书编号、有效期是否清晰标注。

  记住这“看、查、核”三招,基本就能避免买到“李鬼”产品了。

  未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从以下方面发力: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本地企业,特别是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申请认证,打造本地特色的有机、绿色品牌;强化产销对接,帮助获证企业拓展市场,比如进入高端超市、开展电商销售等,让好产品卖得出、卖得好;持续深化监管与宣传,既当好“裁判员”,也当好“宣传员”,提升全社会对认证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编辑观点:

  消费者每一次对有机和绿色产品的选择,不仅是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更是一次“绿色投票”。这看似细微的消费行为,实则推动着农业向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型。它鼓励农民减少化学投入,保护土壤与水源,恢复农田生态,从源头减少污染,为环境保护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

  做好农产品和食品的认证工作,不仅是企业对品质的承诺,也是对诚信的考验。相关部门既要严监管、强扶持,让“金字招牌”名副其实,也要倡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共同监督。只有当生产者坚守责任、消费者理性“投票”,才能形成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