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永强
成都平原的肌理间,总淌着熨帖人心的水,江安河便是最温软的一脉。它没有岷江“岷江万里雪初消”的奔涌,也少了府南河“锦江春色来天地”的喧闹,只携着川西平原的温润,像一缕拉长的月光,缓缓穿过温江街巷与田野,将生机浸在草木间,把诗意揉进寻常日子。沿岸的江安河公园,恰似自然与匠人共绣的锦缎,水的灵动、绿的鲜活、人的烟火,都被妥帖缝进温江的晨昏。
踏入公园,草坪间的庭院式建筑最先入眼。它们不争“飞檐翘角映朝霞”的恢弘,仅以矮檐、素墙倚在草木深处。青灰瓦片缠藤蔓,木质窗棂立翠竹,既有川西民居的古朴,又含现代设计的疏朗。草坪不甚齐整,却藏着野趣:几株桂树歪立,枝头缀着秋日残苞,风拂香漫;灌木错落,奇石点缀,或似卧鹿、或如叠云,尽显“石不能言最可人”的意趣。
行人小道是公园的筋骨,曲绕着绿地与建筑。浅灰砖石踩上去沙沙作响,枯黄柳叶飘落脚边,才惊觉已是“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但温江的秋不似北方萧瑟,河边杨柳仍裹翠绿,枝条垂水拂涟漪;冬青苍翠,月季绽粉白,狗尾草顶穗泛浅黄。走在小道上,草木香与桂香萦绕鼻尖,让人不自觉放慢脚步。
清晨的江安河,是幅晕染的水墨画。薄雾笼河,桥树成影,有“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河水泛青灰,小鱼跃出溅起水花,涟漪转瞬即逝。岸边长椅上,晨练老人披薄外套静望河面,与雾、水、晨光相融,尽显江南水乡的柔情,让人不忍惊扰这份宁静。
太阳升起、薄雾散去,江安河成了温江人心灵的“栖息地”。周末的公园热闹却不喧嚣:年轻夫妻推婴儿车漫步,丈夫指柳轻语,妻子浅笑望孩;中年夫妇陪老人坐长椅,老人摇扇忆往昔,儿女耐心倾听,阳光镀上暖金;少年穿艳服在草地追逐,笑声清脆,添了“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的活力。
河边垂钓者是道安静的风景。他们携椅持竿,选临水角落坐下抛饵静候。有人戴草帽捧书,鱼漂动也不慌;有人与钓友聊家常,自在惬意。偶尔有鱼上钩,钓者浅笑收鱼;更多时候,他们只是享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悠闲,暂离工作纷扰。
公园一角藏着热闹的“婚姻角”。热心大妈持笔记本围坐,上面记满年轻人信息,窃窃讨论匹配,偶尔争执却满心善意。路人好奇询问,大妈们热情介绍,笑意真诚,如暖阳驱散秋凉。
傍晚,江安河换了模样。两岸高楼亮灯,灯火映河晃成璀璨光影,有“灯火万家城四畔”的绚烂。夕阳留橙红,染水成暖黄,与灯光交映。公园里人又多了:散步者赏夜景,骑行者沿绿道缓行,老人练太极,各得其乐。
商贩推着小车而来,糖炒栗子甜香扑鼻,彩色气球引孩童围转,手工饰品、玩具摊前也有人驻足。商贩吆喝亲切,与笑声、音乐相融,成了温馨夜市图景。人们逛吃闲聊,疲惫在烟火气中消散。
江安河不只是温江人的休憩地,更是外来者的“暖港湾”。这里外来人员聚居,河水温情抚平他们的异乡不安。温江人的热情藏在大妈递的热水、钓友分的鱼饵、商贩实惠的价格里,无隔阂,满是真诚。外来者在此工作生活,渐把这里当家,成了“新温江人”。
夜幕渐深,河边灯光仍亮,行人渐散,只剩几盏灯火留岸。江安河静静流淌,载着温江温情与人间烟火奔向远方。它是温江的“名片”、心灵的“栖息地”、城市的温暖底色。无论本土还是外来者,到了江安河畔,都能在温柔与热闹中找到安宁与归属,如浪花般融入这温柔脉络,共赴时光远方。
 
      
            
 放大
 放大 缩小
 缩小 默认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