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21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经济“添柴” 幸福“加薪” 生态“增绿”

  (上接第1版)

  2024年12月8日10时40分,G6803次复兴号列车缓缓驶出荆门西站,荆荆高铁开往武汉的首发列车出发,标志着荆荆铁路正式开通。“过去从荆州到荆门,多是自驾,需要80分钟左右,若选择坐大巴车,耗时更长。现在坐高铁只需要30分钟。”老家在荆州、工作地点在荆门的杜先生说。该项目的建成,离不开省财政8.82亿元专项债券资金支持。

  一个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机械声轰鸣的车间、人潮如织的街区,更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年初,在沙市区石闸门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将慰问金及米油等送到94岁的吴开凤老人家,这位身体二级残疾、行动不便的老人激动地说:“有了政府的关爱,我们生活得舒心。”2024年,中央及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8.59亿元投放荆州,助推民生保障由“弱有所扶”向“弱有众扶”转变。

  民生账本上还有很多温暖人心的数字:近两年,在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及中小学28所,新增学位1.8万个,建成教联体214个,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的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21年上调;和美乡村片带实现全覆盖……

  “财润荆楚”守护一江碧水

  深秋的洪湖,好一幅莲藕采挖的“丰”景图。“水清了,鱼多了,好水出好藕。”忙碌的挖藕工们说。

  2024年以来,我市在城区范围谋划实施水环境系统治理三年行动项目,通过一系列系统治理措施,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治理取得部分成效,有力推动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监测显示,2024年洪湖总磷指标较“十四五”初期下降近40%,目前,洪湖水质均值已连续10个月达到Ⅳ类,创5年来最佳。这些改变源于59.28亿元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省级3亿元洪湖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资金打头阵,20.16亿元增发国债支持18个治污项目,排污口整治提标等“八大工程”让洪湖重现“鱼跃稻香”。

  在石首天鹅洲湿地,新栽的防浪林沿江蜿蜒。“山水工程让江滩换了新装!”湿地保护志愿者老李指着江豚监测浮标说。2022年,荆州山水项目获得中央财政奖补20亿元,省财政配套累计给予奖补3亿元,全部注入长江荆江段生态修复,创荆州单个项目争资规模历史之最。39个“山水”子项目修复生态面积26028公顷。石首农田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之时,江面监测到12头江豚集体嬉戏的画面,刷屏网络。

  在跨界治水中谋求创新。今年7月,荆州与宜昌交接的沮漳河监测站内,技术人员比对两地水质数据。“上游护清水,下游给补偿! 也就是谁获益,谁补偿。”荆州区李埠镇居民王守国表示,这一创新方式方法非常有效。这种源于2018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省财政2888万元奖补资金催化下已覆盖全市流域。目前,全市兑现生态补偿3.44亿元,长江荆州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四湖总干渠达Ⅲ类标准,一江清水成为荆州最动人的文明底色。

  在全市发展“稳增长、惠民生”的背后,是财政用真金白银培育创新发展“核动力”、社会保障“热动能”。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县两级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按照“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原则,持续加大国有“三资”清理挖掘力度,通过“用、售、租、融”加快盘活,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走深走实,为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注入强劲发展动力。元至9月,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27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全省排名持续回升;全市非税收入完成58.48亿元,其中,国有“三资”盘活实现收入27.65亿元。

  金秋时节,荆楚大地瓜果飘香,江风送来阵阵稻香,货轮汽笛声在水天一色中依次响起。站在新起点,荆江潮涌正当时。荆州在财政细雨的持续滋养下,创新理财、为民聚财、生态生财,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