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21日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石首市小河口镇

“小田并大田” 绘就好“丰”景

  本报讯(记者孙晓旭 通讯员郝继华)金秋十月,石首市小河口镇季家咀村7000亩经“小田并大田”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迎来首个丰收季。昔日零散的“补丁田”已变为连片丰产田,不仅绘就喜人的丰收图景,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近日,村民胡贻凯的40亩中稻田里,大型收割机穿梭作业,稻谷经输送管直接进入运输车,送往烘干厂,流程高效顺畅。“过去田块分散,一户人家有四五块田,收割时得来回奔波。”季家咀村党支部书记刘启元说,如今田块集中,收割机“一块接一块”连续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季家咀村共有7450亩耕地,其中6700亩为稻虾连作田。去年启动“小田并大田”改革时,村民多持犹豫观望态度,如今已主动参与。“打药每亩省了几元钱,收割费从100元降到80元。”胡贻凯算起经济账,改革使种地成本明显下降。

  目前,该村中稻收割已超九成。村民在晾晒、售卖新粮的同时,忙着回收秸秆,还为农田上水,备战接下来的小龙虾养殖,确保“一季接着一季丰”。

  “今年争取200多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起了育秧工厂。”刘启元介绍,下一步将聚焦稻虾连作的“稻”,开展品种试验与技术探索。

  从“补丁田”到“丰产田”,季家咀村的土地改革不仅迎来首个丰收季,更铺就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随着育秧工厂投用、优质稻落地,这里的农田将释放更多红利,让村民的日子更红火。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