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21日
第A006版:江津笔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藏在布鞋里的爱

  □ 张次文

  我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家住江陵县郝穴镇龙渊村。这一辈子打过赤脚,穿过草鞋、木屐(用木头、粗布做的不漏水、不粘泥的高底鞋,外面用桐油刷过,下雨下雪时套在布鞋上外穿)、木板拖鞋、皮鞋、胶鞋、休闲鞋等,不过,我最喜欢穿的鞋还是布鞋,特别是那种手工千层底布鞋。

  小时候,母亲给我做鞋,春秋时节穿单层布鞋、夏天穿镂空的布凉鞋、冬天穿铺棉花的厚棉鞋,穿一双合脚的鞋走起路来十分带劲。

  在我的记忆中,第一双布鞋俗称元宝口、千层底婚鞋,鞋面呈黑色,鞋底布满密密麻麻手工纳的花纹针脚。1966年我陪岳父冯福远去湖南衡阳老家给我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时,就穿着婚鞋。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围着我细细欣赏说:“你的老婆冯金安好手艺,比买的还要好!”我穿的布鞋受到亲人们一致好评与夸奖,岳父当时听了也很高兴。

  老婆冯金安同村里的妇女一样,平时总是带着鞋底,别人休息,她就拿出鞋底赶急,一针一线纳鞋底,晚上在煤油灯下,又继续制作。可谓针不离手,线不离针。上世纪70年代,经济条件有限,而我家人多口阔,是全队最大超支户,买不起鞋,大家足下之鞋都是由我妻和三妹兰儿一针一线做出来的。

  我目睹做鞋全程才知道做一双鞋有多难。首先:要准备很多旧布片(也是废物利用),用糨糊一层一层地粘在门板上打壳子(鞋底鞋圈子都需要底料),放在阴凉处晾干。然后照着大人小孩鞋模样剪成鞋底模型,再用大针粗线初步固定,将它放进大石磨下压平,修整成鞋底,按照大人、小孩的鞋子不同放进不同层数,再用白布包边,才开始纳底,每一针一线都要耗费力气,手上拉出一道道鲜红的痕迹,有时不小心扎破手指流血是常有的事,真可谓:一双鞋、万针线、千层底、百般累。大人鞋面是用青布,小孩们用花布,粘面后做成鞋样,与鞋底缝合,就做成一双崭新布鞋了。

  现在,大家都觉得家庭成员间特别是夫妻间缺少沟通、思念的媒介。我想起我的湖南老乡任冶湘许多年前在电影《乡情》中扮演的田翠翠思念未婚夫时,拿起针线活给他做鞋,歌词很富有诗意:“阿妹给阿哥写封信,不拿纸笔拿起针,一行行针脚一行行字,行行都是相思情……”我自己就深有感触,许多年以前,我外出收公款8000多元(这在当年可是巨款),村里许多人都耽心我这个外地上门女婿会携款潜逃,老婆自信满满地说:“他脚穿我做的千层底布鞋,人行千里仍然会心想家的。”我至今仍感谢老婆的信任。

  一晃成家立业几十年,儿孙满堂,现在回忆起来,老伴为我做的每一双鞋都凝聚了她一番心血、一份辛苦,穿在脚上倍感舒适。我才疏学浅,确实无法用最美的语言来表示老伴对我的那份情、那份爱,只有深深地铭刻心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