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21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生态价值由“无形”变为“有价”

荆州3万吨碳汇登陆省级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

  本报讯(记者马骁)10月18日,荆州市山水工程产生的3万吨碳汇产品作为全省首批生态价值转化产品在湖北省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挂牌亮相,标志着生态价值从“无形”到“有价”的转化,社会认购既是对绿色发展实实在在的投资,也将为生态保护注入持续动力。

  据悉,湖北省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打破传统单一品种交易模式,整合了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绿色金融服务五大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绿色转型方案。该平台最大亮点在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通过科学核算给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丰富的碳汇、优美的景观等“明码标价”,让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宝藏,转化为可交易的“活资产”。

  此次挂牌的碳汇产品,源自总投资72亿元的《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文旅区试点子项目。在省自然资源厅统筹下,市资建局组织省林科院荆州分院、武汉市测绘院(湖北省自然资源武汉碳计量中心)等技术团队,自工程启动即引入碳汇监测理念,依据我省首创的《湖北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将生态修复成果精准量化为3万吨碳汇。

  下一步,市资建局将持续挖掘碳汇潜力,推动更多生态产品入市,探索“生态修复+碳汇增收”长效机制,为全省绿色发展提供“荆州样本”。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