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24日
第A004版:江陵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江陵在全市现场推进会上展现乡村振兴领域硬实力——

狠抓“五个农业”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本报讯(通讯员宋珍妮 滕金)近日在江陵举行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第三次会议暨全市“三农”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县委书记全运宝围绕江陵“三农”重点工作及秋冬农业开发作交流发言。发言介绍了江陵从“五个农业”建设创新突破、秋冬农业开发扎实推进等方面情况,全面展现江陵县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硬实力,提出为全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江陵力量”。

  近年来,江陵县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相关部署,大力发展规模农业、市场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等五个农业建设。2022年,江陵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乡村振兴考核进步明显县。先后入选全国百强预制菜生产基地、全省“江汉大米”整县推进核心产区和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创建名单。4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5个基地入选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规模农业托起振兴之“基”。近年来,江陵坚持构建以“粮、油、水产”为主导、“黄桃、金菊、小龙虾”等为特色的“3+N”产业格局,全县有千亩以上基地60个。2022年,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系统推进优质粮食工程,近两年统一品种种植均超50万亩、亩均增收150元左右。大江之畔、沃野良田,规模化农业正成为江陵稳粮保供的“压舱石”。

  市场农业激活振兴之“效”。江陵以工业思维谋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县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4家,产业链条越拉越长,融合发展动力更强。如今的江陵,全域旅游格局初步构建,全县游客年接待量和旅游年综合收入保持20%以上增长。电商浪潮更让“江陵味道”香飘四方,全县涌现农村电商企业百余家,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网络全线贯通,近三年快递总量、进村量年均增长26%、20%。

  品牌农业唱响振兴之“名”。近年来,江陵着力打造“五个一”特色农业品牌(“一粒米<江汉大米>、一颗桃<三湖黄桃>、一碗面<酱油面>、一壶油<天助牌菜籽油>、一块饼<铁牛饼>”),“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19个。“天助牌菜籽油”获中国驰名商标,“三湖黄桃”跻身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亩均效益破万元。一批批“江陵好物”正从田间走向餐桌,由地方品牌向国家名片迈进。

  科技农业点亮发展之“能”。当前,全县建成农业科技平台31个,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共建全国首个县级粮油试验基地,与中科院携手建设伏羲农场,20家智慧农场、10家涉农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创新引擎,技改后的楚宏粮油打造江陵首个农字号5G智能“黑灯工厂”,农业正从“会干”迈向“慧干”。

  绿色农业绘就振兴之“美”。江陵坚持以绿色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形成蛋鸭养殖“水改旱、散改集”模式、水产养殖“三池两坝”模式、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收储运加销”模式等一批样板。今年1至9月,省控姚集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8.9%、全县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为89%,“天蓝水清、稻香鱼跃”正成为江陵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秋实满仓,新程可期。江陵将持续守底线、夯基础、扬优势、塑品牌,不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努力为全市“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做出更多江陵贡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