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1月05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活化利用考古遗址 让古文字“活”起来

  11月3日,市文旅局二级调研员王立静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荆州博物馆新馆建设、荆州考古发掘出土战国秦汉简牍研究等方面,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系统推进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深化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系统性考古工作,先后开展了东城垣南门发掘、城墙断面清理等关键项目,理清了城墙的建造工艺及基础数据。目前,正在持续推进广宗寺台基群考古研究工作。

  完善规划体系与管理机制。《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报省文旅厅审批,并成立荆州楚文化博物院(荆州市楚故都纪南城保护发展中心)。

  实施环境整治与基础建设。开展宫殿区及烽火台周边环境整治,搬迁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清理场地13万平方米,外迁居民2000户,并修建了枣林苑还建小区。全面整治乱葬乱埋问题,在保护区外征地150亩修建公共墓地,迁移遗址内6000多座坟墓。

  推进保护工程与展示准备。2018年以来,东城垣南段保护修缮程、雨台山墓群环境整治、宫城区夯土台基保护加固、南城垣东段保护修缮、南城垣西段保护加固、东垣南门保护展示等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了改善文物保护环境,夯实遗址活化利用基础。此外,还谋划建设遗址博物馆,申报楚纪南故城遗址博物院(AAAA景区)智慧文旅设备更新项目。

  荆州考古发掘出土战国秦汉简牍数量多价值大

  数量大。截至目前,荆州已出土楚简16批、4100余枚,数量约占全国32%、湖北64%;秦简1200余枚,约占全国4%、湖北51%;西汉饱水简牍11400余枚,占全国14%、湖北82%。

  内容丰。包括战国秦汉时期的“书”类、“语”类、诸子、数学、医药、畜牧、文学、日书、历法、祭祷等。

  很多“最”。如:单座楚墓出土竹简数量最多、典籍类文献最多的秦家嘴M1093,最全版本的楚简《诗经》,最完整、最早的楚简《吕刑》,最早的楚简“乐”,楚文王首次位列“春秋五霸”,最早的乘法口诀楚简“九九术”,最早的楚简“药方”“字谜”,最早的朱砂线分栏楚简“日书”,秦简仅见的“二十八宿占”,出土最早西汉律令竹简的张家山汉简,单座汉墓出土竹简牍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胡家草场M12。

  修建荆州博物馆新馆意义重大

  修建荆州博物馆新馆,是彰显楚文化的需要,可以将灿烂的楚文化与新时代相结合,追溯文明、映照当下,增强中华文明认同感,彰显大国气度和风范。

  保护传承楚文化的需要。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荆州市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楚文化博物馆项目建设。

  提升楚文化保护与展示平台的需要。荆州博物馆老馆现有基础设施陈旧,展厅面积狭小,现代科技展陈手段运用受限,建设荆州博物馆楚文化馆(楚文化博物馆)可以集中展示楚文物与楚文化。位于古城内的老馆则可改造为展示荆州古代历史文化通史以及楚之外的文物与文化,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彰显。

  楚文化博物馆属于荆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之一,计划修建的博物馆面积约4.5万平方米,建筑四层,每层约1万平方米。项目于2024年11月开工,正在进行主体结构建设。

  楚文化博物馆建成后,主要展示楚文化相关文物,一层设置临时展厅、楚乐演奏、藏品技术区等,二层至三层设置常设展厅,四层设置常设展厅及文物库房等。

  编辑观点

  近年来,荆州全力挖掘楚文化资源潜力,通过文旅结合、农旅结合,让辉煌灿烂的楚文化走出历史、走进现实,成为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厚重底色。

  荆州要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打造文旅品牌,形成产业规模。同时,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和展示能力,持续扩大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弘扬荆楚文化,促进荆州高质量发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