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1月05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名城育名校 名校润名城

  □ 本报评论员 曹歌

  从召开现场办公会,到出台专项实施意见,再到真金白银划拨土地、共建共享重大公共设施,荆州对长江大学的支持,由一句承诺升华为系统性、战略性的城市行动。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的礼遇,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发展的深远布局。

  长江大学,作为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早已成为荆州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它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四的硬核实力,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着“长大力量”。其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从为荆州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到与地方共建学校、研究院服务民生,长江大学的根须已深扎于荆州。

  荆州的回馈,同样情深意重。荆州不仅为大学拓展校园划拨土地,规划建设科技馆、图文信息中心等一流设施,更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治安环境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这种支持,超越了简单的“输血”,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的良性循环。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崛起,能为城市带来永不枯竭的“人才蓄水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当前,长江大学正全力冲刺“双一流”建设。荆州与长江大学的这场“双向奔赴”,意义远不止于一所大学的进阶。它代表着一种新型的校地关系:地方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滋养大学,大学则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发展。当“一流意识”“一流作风”“一流环境”在荆楚大地上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所大学的腾飞,更是一座城市迈向现代化、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这份同频共振的合力,必将为荆州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注入澎湃动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