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松
在钟书阁的书架上,无意中翻到了《马桥词典》。这本小说通过词条的结构形式,向我们描绘了形形色色的马桥人。马桥女人的命运尤其让人感慨和同情。
马桥对女人的称谓无名化或男性化,她们从一出生就被剥夺了在语言中的地位。在马桥,缺少关于女人的称谓,大多是在男性的称谓前冠一个“小”字,以稍作区分,比如“小哥”意指姐姐,“小弟”意指妹妹,“小叔”和“小伯”是指姑姑,“小舅”是指姨妈。马桥女人连称谓都没有,可以想见她们的地位和处境。读了马桥词典,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在我工作的地方,为什么总有晚辈喊我“伯伯”或“大大”。语言的生命力真的太强大,“小叔”“小伯”“小舅”这些词汇经过演变,去掉了前面的“小”字,依旧在城市和乡村被不明来历地沿用着,它们就像我们身上的阑尾,看似用处不大,却让我们得以窥见女人命运中曾经历过的至暗时刻。
结婚“放锅”以及粗暴的闹洞房习俗,是马桥女人没有地位和不受尊重的体现。马桥女孩结婚时,女方要带一口锅放在婆家,叫做“放锅”。“放锅”一般选择冬天,可即使新娘穿了四层棉袄,扎上6条裤带,身上还被闹洞房的后生抓得青一道紫一道,夫家和新娘都不能恼。在现代新娘生命中幸福感爆棚的日子,马桥新娘裹上层层棉衣,要么忍受后生的“合理放肆骚扰”和伤害,要么带上自己的“锅”回娘家,而后一种选择更让她们颜面扫地,无法抬头做人。
马桥人的生育观,是马桥女人心底最大的苦楚。马桥人把生育看得特别重要。据说以前马桥人认为洞房之夜“撞红”是很不吉利的事,男人更喜欢挺着大肚子的女人,造成了马桥男人总想除掉第一胎的陋习。“你慢慢行来慢慢走,莫让岩石碰破头……不是为娘舍得你,夜半醒来喊三声”,每当村里最会发歌的万玉唱《江边十送子》,女人们便泣声四起。为了保住孩子的性命,母亲被迫遗弃刚生下来的骨肉放在路边或木盆里顺江漂流,她们的辛酸、无奈和苦楚无处可诉。马桥这种野蛮愚昧的习俗,是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极大摧残。
这些现在听上去离奇的遭遇,从时空上离我们并不遥远,《马桥词典》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原型还健在,这不能不让人唏嘘。随着时代的进步,马桥那些野蛮行为早已远去,但那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的同时提醒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