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赵保佳 卢成海 特约记者 潘健兴
高龄一直被视为外科手术的“禁区”。器官衰竭、慢性病、手术及麻醉风险高、手术后恢复慢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给高龄老人做手术,无论对患者,还是对医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作为荆州地区率先开展椎体成形术且手术例次及成功率均处于地区领先水平的专科,近日,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二科(脊柱外科)以硬核实力挑战超高龄手术,突破“禁区”,成功治愈一位104岁高龄的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
骨质疏松+骨折
百岁老人疼痛难忍
3天前,104岁的陶爷爷在家中活动时,感觉右侧腰腿部疼痛不适,休息一会后稍有缓解。陶爷爷及家属认为可能是老年人常见的腰背痛,过几天就会好转,于是,老人自行服用了止痛药。
可疼痛没有缓解,反而逐渐加重。陶爷爷一翻身便会疼痛难忍,更别提下床活动。家人心急如焚,陪伴老人来到荆州二医骨二科就诊。
骨二科主任李震详细询问陶爷爷的病史,并为其进行细致身体检查后,初步判断老人很可能骨折了,其最根本原因就是骨质疏松。李震认为,老人的骨量减少引起骨组织结构的改变,从而降低了骨的强度,使骨在受力时易发生骨折。结合病史、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确诊老人为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
常言道,“伤筋动骨一百天”。对于104岁高龄老人来说,是手术治疗,还是卧床等待骨折愈合,哪种方式治愈效果更好?一时间,陶爷爷和家属难以作出决定。
面对焦急的一家人,李震耐心解释说,老人年纪大,骨质疏松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长期卧床。很多人觉得卧床休息这一方案较为保险,但实则风险系数最大。老年骨折患者长期卧床保守治疗,会出现压疮、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且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风险也很高,效果难以保证。而手术治疗虽有风险,但却是目前最优选项。
按照医院手术风险等级管理等相关规定,对于难度大、风险高的重大手术,必须实行预警和报备制度。当即,荆州二医骨二科立即按照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流程及高风险手术管理制度相关要求,向主管部门报备和分管领导审批,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安全。
面对高龄骨折患者且存在多病共存的复杂挑战,荆州二医骨二科手术团队本着生命至上的负责态度,上报手术情况后,立即与放射、介入、麻醉、老年医学科等科室负责人开展多学科MDT会诊。一次次会诊、一次次讨论,在综合各科室意见后,最终制定出最有利患者的手术方案,并与陶爷爷及家属积极沟通、讲解,从而打消了家属对手术的顾虑。
完善术前检查后,荆州二医骨二科手术团队决定为陶爷爷实施微创椎体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让患者腰杆挺起来
手术在C形臂透视下进行,手术团队在患者背部打开一个长约3至4毫米的微小切口,通过靶点穿刺,分段式、分时段注射生物材料“骨水泥”,并密切监视“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情况,防止“骨水泥”渗漏,仅30多分钟,整个手术即完成。手术后,陶爷爷右侧腰部疼痛症状基本消失。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越来越多。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使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可达50%以上,被称为“寂静的杀手”。而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好发部位为脊柱、髋部、肱骨近端及腕部,其中,以脊柱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
“椎体成形术主要适用于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目前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手段。”李震介绍,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微创创伤小,疼痛缓解效果好,有助于患者早日下地活动,避免因长期卧床发生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手术主要是在影像监视下向椎体内注射生物材料“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于骨折间隙,增强骨折椎体的强度及抗压能力,稳定骨折椎体,有效缓解骨折导致的疼痛,同时避免椎体进一步压缩。
随着病情好转,陶爷爷脸上的阴霾逐渐消散,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手术非常成功,父亲又可以正常下地行走了。看到他露出笑脸,我们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陶爷爷的女儿代表一家人对荆州二医骨二科医护人员表示深深感激。
从“大刀阔斧”迈入“精雕细琢”,荆州二医骨二科一直在微创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今后,将持续推进手术精细化、微创化,以更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