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张真真 文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考察湖北。其中,三次考察光谷时,均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殷切希望:
“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题记大江奔流,以万里积蓄之力,在荆山楚水孕育一片创新热土。
快舟飞天、鲲龙击水、蛟龙探海、高铁奔驰,一个个惊艳世界的大国重器,凝聚着湖北智慧。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车,一个个奇迹般的大国工程,闪耀着湖北身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
湖北全面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坚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深入构建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尽“湖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
全球首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全球存储密度领先的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PET-CT……一个个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科技创新的力量喷涌迸发。
2023年,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跃居全国第七,达到近五年来最高位次;武汉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位列全球第十三、全国第五;创新驱动正成为现代化湖北建设的鲜明底色和强力引擎。
原始创新持续攻坚,大国重器彰显实力
苍穹之上,有了一颗专属于武汉的“星”。
5月21日12时15分,“武汉一号”成功入轨。这是全国首颗为城市“定制”的卫星,在武汉诞生,为武汉服务。
研发团队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龚健雅院士介绍,这颗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每日经过武汉上空一次,对城市持续观测,优化了以往多颗卫星多次多天收集武汉地区遥感数据的问题。这些数据的合理运用将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送“武汉一号”上天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由“娘家”——中国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三江抓总研制,是全球唯一一款运载能力达到1吨级的车载发射固体运载火箭。迄今,这一“湖北箭”快递“湖北星”已达9次20颗。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教大省湖北立柱架梁,科技创新聚势突破——
近五年,湖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位居全国前五,闪存芯片、脑机接口、心肌旋切等技术世界领先。
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以“1家国家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477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形成。
在华中科技大学,大科学装置——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刚刚完成直径1.38米的世界最大电磁成形件。这是刷新多项世界纪录的“中国强磁场”,能产生地球200万倍的磁场强度,加工金属如“隔山打牛”,吸引着全球科研机构和专业团队。
在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大科学装置——地镜设施项目正冲刺封顶节点。这一全称为“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项目,将打造未来的“中国地镜”。项目投用后,可全面揭示工程扰动条件下深部岩土体结构、状态与行为演变规律,大幅提升我国深部工程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
5月16日,20项湖北实验室标志性成果发布。组建3年来,10家湖北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湖北集聚技术、资本、人才、产业的重要平台。这些实验室会聚院士66位,活跃着高水平科技人才近3000人,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科研新模式等方面频频发力,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动能源源不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新时代赋予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内涵。
从以往的“结合”到现在“融通创新”,产学研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什么? 在总部位于武汉的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能找到答案。
一颗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驾驶芯片,展现着“黑芝麻”的硬核科创实力。冲刺成为中国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 短短3年,公司估值从2021年刚落户时的约10亿元跃升至超40亿元。
“华山系列,做智能驾驶,提供高算力,华山二号A1000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并实现量产的车规级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武当系列,做多域融合,首款C1200是全球首个四域融合的计算芯片平台,预计2024年底量产。”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董事长单记章介绍,省、市给予了企业创新发展很多帮助,公司已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紧密合作,未来还将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武汉发展。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