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7版:江津书会 PDF版下载

版面: 江津书会

知了声声叫夏天


  □ 周天平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诗中古代牧童,亦如今日顽童。牛儿已吃饱,悠哉骑牛回。短笛弄晚风,歌声振林樾。树林蝉鸣高吭,知了声声叫夏天,牧歌蝉鸣相呼应。停歌别笛下牛背,立定寻声欲捕蝉。蝉声戛止藏何处? 栖在绿阴深处! 举头望林梢,沙沙风摇叶。怅然若失,重上牛背。歌声复嘹亮,短笛悠悠,归家。林间又骤起,知了声声,入耳。我想此刻,与另一幅“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画面多么相似。

  原来,古往今来,春去夏至,追黄蝶,捕鸣蝉,童心从来未老,少年乐在其中。

  知了叫,早谷黄,三伏天里,农民双抢正值忙。而蝉鸣给火热的夏天又添了几多聒噪! 因为有了蝉声,夏天里的每一棵树仿佛都在歌唱。才会有“高蝉入远韵,茂树有余音”“高树蝉声入晚云”“噪柳鸣槐晚未休”的夏日风景诗情。

  犹忆儿时捕蝉的情景:拿把菜刀,钻入竹林,砍根溜直精瘦的隔年老竹,“刷刷”削尽上面的枝枝叶叶,于竹竿之顶端,用刀对半劈开一小截,然后用一小棍将对分的两瓣竹片撑开,于是在这根竹子的顶端就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再将撑开处,用细线把撑棍两端与竹片绑牢。接着到处去寻找蜘蛛网,将那“三角架”在蜘蛛网上旋搅。尤其是那肥硕蜘蛛织的又大又干净的蜘蛛网最受青睐,这样的蜘蛛网粘性特别大,蝉一旦粘在上面,有翅也难飞了! 当连续搅尽几个蜘蛛网后,那竹竿顶端“三角架”上便织就了一张厚厚的蜘蛛丝网,蜘蛛用来捕捉“飞来将”的网便成了我们捕捉蝉的神器! 我想,那仓惶逃跑的蜘蛛与夏蝉肯定非常讨厌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然而,这就是儿时我们夏天里的乐事。

  蝉鸣河柳,喜栖桑巅。树林子里,一群风风火火的少年,循知了声,寻鸣蝉身。手持竹竿,猫步行蝉声传来之树下,侧身摆手,示意身后伙伴,停下前进的脚步。竹竿升起、升起,顶上“三角架”悄悄与鸣蝉平齐,再慢慢靠近、靠近,近到约摸寸许,屏住呼吸,空气仿佛凝固,任凭汗水流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然罩下“三角架”,蝉鸣骤停,“吱”的一声已粘网间。

  很快又有伙伴报告侦察到了另一只鸣蝉。我们都是有经验的捕蝉高手,一只又一只鸣蝉便成了我们用高粱篾编成笼子的笼中之物。当然,有时也会大意失蝉,但我们一点儿也不懊恼,你听,满树林里都是蝉声!

  我们把捕来的蝉装在火柴盒里,当作收音机听。殊不知,火柴盒里蝉的独唱,多了几分惊悸,身为俘虏,其鸣甚悲! 已不再是大自然中的天籁之音:“居高声自远,非是藉和为风。”可是我们这些孩子又怎么会知晓此时蝉的痛苦呢?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