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四机公司是荆州石油装备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也是这一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力量。从1969年我国在江汉地区开展“石油会战”以来,四机公司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石油产业的高速发展,也见证了石油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在荆州的崛起。
近年来,荆州市依托四机公司、四机赛瓦等企业,围绕钻井、开采环节提供装备与服务,固井、压裂设备、井下装备等主导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建成油田井下工具制造园区,扶持培育相关配套加工企业“抱团取暖”协同发展,荆州区内40余家企业参与产业配套。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近一半的原料可就近采购,形成“1小时”原料配送圈。地理空间的集群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在荆州实现了“1+1>2”的效果。
培育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制造业在产业组织和空间布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荆州坚持“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加快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荆州市荆州区石油固井压裂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首批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江陵县与华中港航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绿色智能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入围省委融办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重点项目,成为全省四大船舶产业基地之一。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12月13日,“2024荆州·武汉‘离岸互链’供应链合作对接会暨荆州新城招商推介会”在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举行。
这是湖北省市(州)首次通过离岸平台在光谷举办的专精特新企业离岸供应链合作对接会。省经信厅装备工业处处长王琼说,这场对接会是把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用好离岸科创中心平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举措。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质量产品供给等方面存在短板弱项。荆州以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抓手,奋力破解这些难题——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荆州科创大走廊(荆州大学城)和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两个创新策源中心建设,其中,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先后引进国家级研发平台及各类科技企业40余家,与长三角国智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已然成为试验研发、招商引智、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荆州还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助力产业登“高”向“新”。
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湖北洪城通用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DN7500超大水轮机进水蝶阀不仅是全球最大口径阀门,还是全球加工制造和技术工艺难度最大的阀门,代表了全球阀门顶尖水平,成为荆州制造的典范之作。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推出了超低膨胀系数石英玻璃,为原子钟腔体、空间探测等系统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实现国产替代,还突破光掩膜基板材料的生产制造技术,填补光掩膜板精加工领域国内空白。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坚持以培育创新主体、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发挥荆州市多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用,打造多领域、多层级、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荆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服务。截至目前,荆州市围绕高企申报管理要求和申报材料等重点问题,对各县市区开展培训42次。
今年前三季度,荆州完成高新产业增加值436.07亿元,排名全省第四,同比增速19.9%,排名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8.55%,排名全省第五,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荆州市工业增加值增速7.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快速提升,成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有力证明。
“专精特新”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们也有独门绝活。”荆州荆龙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吴朝军说,应用先进反重力浇筑工艺,并与3D打印制型技术相结合,可以满足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对产品工艺精度要求高、运行环境特殊(如穿越大气层)的要求。依靠这手绝活,该公司4年销售收入增长256%,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先进制造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先进底色才能更加鲜亮。
今年以来,荆州市严格贯彻落实省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重点培育规下高新企业、围绕“2+2+1”主导优势产业,重点在现代农产品加工、现代纺织服装、智能装备、现代化工产业培育链条企业,着力推动重点产业链条式发展,成效显著。
聚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梯次培育链条,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针对企业“点对点”指导,完善全链条服务管理。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迎来跨越式增长,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449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2家,居全省第二,“新物种”企业总量达到11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企业的成长,必将带来产业格局的向新向优。坚定创新升级,新起点上,荆州先进制造业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