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桂生
人生有三大乐趣:一是品茗聊天,二是游山玩水,三是读书看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己之见,唯有读书看报,既可消除疲劳,又可熟谙世事,也可开阔胸襟,还省时省力省钱。而集报,并非为了谋利赚钱出名,而是要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喜欢集报,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时辰当作巨大享受的时刻。盛世收藏,时下人们都热衷于古董和黄金储藏,而对纸质品书报刊不屑一顾。认为收藏就是要收金藏银,譬如珠宝玉器、钱币邮票、名人字画、奇石异木等古玩实物,因它们有经济价值和升值空间,是收藏界的宠儿。而藏书集报,尤其是报纸,它易得易失难以保存,还占用家庭有限空间,又无可观的经济效益,不等于积百年之功,而只收藏了一堆废纸吗? 在多元文化结构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高科技时代,那些传统的报纸因读者数量和广告收入急剧下降而陷入低谷,与我们渐行渐远,抑或弃之如敝屣。甚至看到还在看报纸的人,仿佛就像见到了另类,感到特别稀奇,不可思议。
如果凡事不参与、不分享、不爱好,怎么知道报纸与集报的个中滋味。什么是报纸? 集报有何益处? 辞海云:“以刊载新闻为主的、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的出版物。是把个人同国家、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和社会舆论工具。”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时代的窗口、是散装的百科全书、是信息资料库、也是生活百宝箱。它融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科普性和资料性于一体。报纸历史源远流长,它源于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最早的是《邸报》,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起始于唐朝,明、清两朝的《邸报》由通政司、六科负责管理,主要发布皇帝诏旨,皇室动态等。而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申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直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持续77年。《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时称北平),1949年8月1日,党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党中央机关报。报纸,这些沉默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比丰富的历史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的价值愈加凸显,成为一种特殊的保值品。每一张报纸都浓缩了时间,记录了社会变迁,反映了那一天的世界。上面的文字,记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虽然默默不语,却弥足珍贵。是啊! 一报一世界,一纸一清欢。虽然报纸薄薄,却能知中外、明古今,存世相、藏乾坤。
集报,简而言之,就是收集报纸,它是以交换报纸为起步,逐步发展到订报、读报、剪报、藏报、展报、评报、研报和用报等八个方面。集报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丰富生活、增添知识、开阔视野、交结挚友。其乐无穷,受益匪浅。作为收藏的一大门类,也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接纳,使之队伍庞大,报品丰盈,活动频繁,成效显著。据有关资料介绍,2023年全国共有2168家报纸出版单位,出版报纸2405种,其中党报490多种。各种民报更是不计其数,异彩纷呈。谁说报纸是废纸? 老报纸也可以变废为宝,只要赋予特殊意义,如生肖报、生日报、寿庆婚庆报等,加上精美的包装,注重品相,就能卖到几十、几百甚至数千元,最重要的是有“仪式感”。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仪式感”,一张生日报,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报纸进入收藏后,其社会和经济价值不容小觑。1997年拍卖市场一份1948年6月15日的《人民日报》创刊号,以3580元一锤定音,成为中国报纸藏品拍卖之最。山西左权县苗世明1998年6月创办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家庭藏报馆,2001年5月集报成果吉尼斯之最证书。2003年11月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创建了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游客打卡拍照,络绎不绝。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民政部分别于2003年5月12日、6月25日发文批准,中国报协集报分会成立,集报爱好者数以万计,汇成了一股气势磅礴的洪流。集报人灿若繁星,并崭露头角,在《当代中国集报人物》一书中就收录了全国近70位集报精英大咖,他们运用集报业绩,研究成果,著书立说,撰写并出版了各类集报专著100多部,成为广大集报爱好者的教科书、工具书和良师益友。监利市于2006年8月1日成立集报协会筹委会,2014年由民政部门注册批复正式成立,骨干成员由最初10人发展到30多人。集报是收藏人类创造价值最低廉、而知识最丰富的一件藏品,是一条经济实惠、有乐有趣的人生坦途,对于大凡从事过文字工作的人都有切身体会。因为有一批执着敬业、乐在其中的集报人,才将这一看似平凡的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不同凡响。他们广集博收,淘宝拣漏,由单一的油墨报纸转为集藏专、精、高的特色专题报。监利本土报刊林林总总,包罗万象,除党政企商、科教文卫等内容外,还有监利周刊、监利人物、崔琪报、监利作家、春芽、华容道、荆南风情、荆南报苑、荆南品珍、老年书画、荆台诗叶、裴纶、平子奇及荆楚彭氏文化报等60多种。尤其让人津津乐道的是1957年3月创刊的中共监利县委机关报《监利报》,1959年冬被评为全国独家“红旗县报”,主编陈玉明赴京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监利报》在几经沉浮和转折后,2012年9月30日更新创刊《荆州日报·监利新闻》,现已出版发行789期,其中“文学副刊”更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市集报协会也创办了一份《荆南报苑》会刊报,已出版17期,其中专刊4期,每期1000份,并由《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题写报头。
集报事业激发出了集报人极大的业余文学艺术创作热情和灵感。在这个氛围里,人尽其才,各显其能。有的喜爱作画,且运笔如神,笔下人物和动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有的擅长书法篆刻,作品精灵奇巧、妙趣横生;有的笔耕不辍,吟诗作对,妙笔生花……集报人因爱好相聚,因兴趣结缘。既无琐事之扰,又无衣食之忧,也无得失之累,更无名利之争。通过这个平台,经常相聚,或欣赏报品,交流研讨;或谈古论今,释疑解惑;或品茗酌酒,吟诗作对;或搭台布展,交朋结友;或游览采风,陶醉自然。这种悠然自得,超凡脱俗的意境,岂不是集报人所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他们数年如一日,其心如虹,其势如雄,以洪荒之力,逐步走出监利,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有声有色,蓬勃发展。集报确实为有识之士和闲居老人增添了生活内涵和情趣,也给社会带来了健康文明和安定和谐的氛围。这种高雅的玩乐,才真正玩出了名堂、玩出了品味、玩出了档次、玩出了风采,玩到了极致,也玩来了监利集报事业阳光明媚、姹紫嫣红的美好春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喜爱上了藏书集报和写作,尔后又加入了中国、省、市集报协会,书报改变了我的晚年生活。并由过去自娱自乐、孤芳自赏,逐步进入了一种“资源共享,快乐分享”的美妙境界,对集报更加情有独钟,如痴如醉,难以割舍。通过看报读报,我总会触景生情,情不自禁拿起笔撰写和创作各类文章和诗稿。退休以来,在市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诗联数百篇(副)。2019年出版了一部26万字文学专集《兰桂生香》。先后参加了12个乡镇地方志终审。同时,以报会友,以文结缘。常有人找我查阅老报刊上的历史资料,我会毫不犹豫地立即找出来,他们深有感触地说:“找老彭,就好象找到了档案馆。”每当我淘到一份心仪的书报,或参加一次专题报展,抑或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满足感与成就感。在家人的理解支持下,我有一间专门的书房,起名“书馨轩”,收藏各类书籍5000多部,其中,监利文史类书籍近千部(其中本土作家200多人、600多本著书);小人书500多本;剪报资料200多册;各类报纸上万份等等。它们仿佛是我家一笔无形的宝贵精神财富。徜徉其间,伫立柜前,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和油墨清香就会扑面而来,沁入心脾。茶余饭后,欣赏抚摸这些有灵性的刊物,沉浸在书山报海里,心中就流淌着一股股暖流,顿觉神清气爽,仿佛光阴荏苒,时日太短。
正如集报界老前辈马振予先生所说:“集报之缘在于热爱,集报之趣在于寻觅,集报之贵在于研究,集报之美在于赏评,集报之重在于应用,集报之德在于诚信。”这六句话高度概括了集报的内涵。集报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退休老人,有自己的爱好和雅兴,既不为功利,也不图钱财,就能在报纸中吸取精神营养,增加社会能量,提高人生品位,让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把快乐传递给他人,把余热奉献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