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8版:文化荆州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荆州

眼前车马看辉煌

——熊家冢与江陵熊氏


  □ 浦士培

  “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这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参观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后的感慨。熊家冢车马阵开放以来,游客不断。节假日还有专线公交车运送游客前往参观。荆州《楚风》诗刊中的《荆州风韵》专栏,每期都有吟咏熊家冢的诗作发表。2013年第二期就刊出了戴铎第的《荆州熊家冢》一诗:

  一步千秋史路长,眼前车马看辉煌。漫将奇迹夸兵俑,原是秦皇学楚王。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更是称赞熊家冢“天下第一王陵的规模和气魄出来了”!

  熊家冢位于川店镇张场村与宗北村交界处的一处冈地上,距东南的荆州城33公里。墓地由主冢、附冢、车马坑、殉葬墓、祭礼坑五部分组成,占地15万平方米。主冢虽然因过去在修建水渠时受到严重破坏,但现存高度仍为4-5米,直径约70米。经考古勘探,这是一个“甲”字形的土坑竖穴木椁墓,椁室面积约400平方米。主冢南侧,发现4列24排92座殉葬墓。东西共34座车马坑,组成一个庞大的车马阵。其中一号车马坑南北长132.6米,东西宽12米,坑内埋葬43乘车,164匹马。按周代礼仪,“天子驾六”,即天子的座驾是6匹马驾一辆车。一号车马坑内六马驾一车的就有3乘。大部分是4马驾一车,两马驾一车的只有7乘。车舆精致,装饰华丽。

  附冢应是主冢墓主人的妻室陵寝。也是土坑坚穴木椁墓,但规模只有主冢的二分之一。它的北面,也有40座左右的殉葬墓。这样,主冢及附冢的殉葬墓共多达132座。

  从2006年8月15日开始,经过4年多的考古发掘,主冢的殉葬墓已发掘55座,附冢的殉葬墓发掘2座(规模略小于主冢的殉葬墓)。出土文物有铜剑、铜壶、铜鼎、玉器等,其中玉器多达435件,主要有璧、环、佩、衔、鎏、串珠、管等。考古人员推断,这些玉器多数为战国早期,个别为春秋晚期的遗存。殉葬者男性为墓主人的侍从人员,女性则是妾、婢。

  由于熊家冢的墓地、封土、墓室及椁室、殉葬数量、车马坑等规模宏大,葬仪规格极高,有些葬制远远超过了已发掘的帝王陵墓,堪称第一。而主冢和附冢均未发掘,因而给考古界及史学界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有人认定为楚昭王(公元前515年-前489年);有人认定为楚惠主(公元前488年-前432年),有的则认定为战国中期的楚宜王(公元前369年-前329年),有的认定为战国中期的楚威王(公元前339年-329年),不一而足。但真正墓主人是谁,也只有期待主家“开”棺定论了。

  还有一个重要线索,即熊家冢为什么以“熊”姓为名? 据香港熊氏宗亲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熊俊山1992年在《江陵熊氏小考》文中追溯,帮助周文王建立周朝有功的鬻照,是楚人,也是熊姓的始祖。他的曾孙亚绎,为纪念曾祖父的德才和功绩,便以鬻的“熊”字为姓,称自己为熊绎,世代相传,“这就是我们熊姓的由来”。

  实际上,按楚之世系,鬻熊的第二代熊丽便开始以熊为姓了。熊绎的父亲就叫熊狂。熊绎的子孙均以熊姓不变。楚文王熊赀把国都从丹阳迁至江陵的纪南城后,建立了郢都,也称纪郢、南郢。这里曾经历了20代楚王,连续建都长达411年。

  他们是文王熊赀、庄敖熊艰、成王熊恽、穆王熊商臣、庄王熊侣、共王熊审、康王熊招、灵王熊公子围、平王熊居、昭王熊珍、惠王熊章、简王熊中、声王熊当、悼王熊疑、肃王熊臧、宣王熊良夫、威王熊商、怀王熊槐、顷襄王熊横,直到考烈王熊元虽已迁至陈郢,还是熊姓。

  在建都江陵纪郢时,楚国名列春秋五霸,跻身战国七雄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楚文化。所以,熊俊山先生据此认为:“楚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就是我们熊氏的历史!”是熊氏祖先对中国古代文明、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所做的卓越贡献!

  因为江陵是楚文化的摇篮和熊氏祖居地,所以世界各地熊氏宗亲从古到今都冠着“江陵”二字,全球熊氏祖祠常有“江陵堂”的匾额。除“江陵堂”的堂号外,还有“射石堂”“廉益堂“南昌堂”“孝友堂”“典裕堂”“思孝堂”等。

  楚国中心地带在湖北、湖南、江西,所以这里也成为了熊氏家族繁衍发展的中心区域,并由此向全国各地延伸。因此,江陵和南昌变成了熊姓的郡望。

  目前,江陵地区(原江陵县范围内)的熊姓地名(台、湾、岭、村)多达31个,其中在荆州区的熊家堤、熊家湾、熊家台等地名就有14处,熊姓人口仅荆州区就多达8239人。

  从熊俊山(族名熊培贤)先生在上述论证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熊家冢命名为“熊”姓的蛛丝马迹:这个如此恢宏的熊姓陵墓的墓主人,恐怕非某位强盛时期的楚王莫属吧!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