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1版:头版 PDF版下载

版面: 头版

湖北荆州市将长江大堤建为生态人文景观带

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


    荆江大堤(资料图片)。(胡锦桥 摄)

  □ 人民日报记者 田豆豆

  万寿宝塔前,游客往来;沙市码头上,风筝飞舞。春日的湖北省荆州市荆江大堤,树木葱茏,百花吐蕊,浩荡江水中船舶穿梭,映照朝晖。

  荆江大堤全长182.35公里,是长江防洪重点确保工程,也是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荆江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荆江大堤已成为荆州市的知名景点,吸引游客的不仅有生态美景、游乐体验,还有江水安澜的故事和伟大的抗洪精神。

  地下宝塔、地上悬河,荆江自古区位险要

  “大家好,这就是地下奇塔——万寿宝塔。”春风中,大堤上,讲解员杨竹带领游客走到始建于明代的万寿宝塔前进行讲解。见到宝塔第一层竟深埋于地下,游客纷纷称奇,拿出手机拍照。

  “是不是地面沉降导致的?”有游客问。“不,宝塔的位置一直没变,它曾是荆州城的最高处,由于历史的洗礼和河床的抬高,塔底现在已经比地面低7米多。”杨竹笑着揭开谜底。

  荆江自古区位险要。荆江河段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域而得名。以藕池口为分界线,荆江分为上下两段,下荆江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河道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泥沙淤积使长江水位高于两岸地面,下荆江成为“地上悬河”,历史上水患频发。

  游客来到观音矶头,极目远眺。水天一色中,荆州长江大桥横跨两岸,正是最佳打卡点。在导游的提醒下,游客向下扫视,发现一处特殊“景观”——“观音矶历史最高水位水痕”:一道红线标注45.22米,是1998年8月17日9时的水痕;一道红线标注44.67米,是1954年8月7日17时的水痕。

  1998年和1954年,这是镌刻在荆江抗洪史上两道最深的印记。

  将防洪功能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

  沿着荆江大堤,自万寿园向南前行1000米左右,便是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九八抗洪纪念碑。两处地标掩映在园林景观中,面向长江,无声地讲述着两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下转第2版)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