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2版:荆州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荆州要闻

从“险在荆江”到“美在荆江”


  (上接第1版)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是一座13米高的塔形花岗岩建筑物,它的下方,有一幅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的浮雕肖像,其中扛锄头的妇女原型名叫辛志英。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修建时,年仅19岁的辛志英在工地创造出“鹞子翻身碎石法”,让碎石工作效率成倍提高。30万军民高昂的建设热情,创造了75天建成荆江分洪工程的奇迹。1954年,长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首次运用,3次开闸泄洪,有效降低沙市(现荆州市沙市区)水位0.96米,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群众的安全。

  九八抗洪纪念碑基座长19.98米,宽2.785米,基座上方是一组军民携手抗洪的铸铜雕像……站在纪念碑前,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纪委书记马爱军回忆:“1998年我在武警部队服役,和战友一起参与了抗洪抢险。我们曾经跳下水,结成人墙,代替堤坝承受浪涛的冲击;我们曾经用双手和铁锨,将巨石抛入江中加固堤坝,战士们的手变得血肉模糊……”

  “现在再上荆江大堤,大堤变得更高、更坚固,这里的风景也更美了,真是太欣慰了。”马爱军说。

  近年来,为了将防洪功能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在荆江两岸种植护堤林5162公顷,打造了36处堤防小景。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亭前的双层防洪墙之间种上了灌木;不少路段的防洪墙外围还建设了步行栈道,方便游客观赏江景、休闲健身。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常年派人清理杂草,管护树木,保持大堤的美观和植被的健康。此外,荆州市还建立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综合多部门力量对大堤进行日常巡护。在长江岸线管理员的实时管理下,乱扔垃圾、毁坏林木等问题得到及时制止和整改。

  生态修复激活文旅融合新业态

  碧绿的草坪上,孩子们正追逐嬉戏,五彩的风筝飞上天空;开阔的足球场、篮球场上,人们挥汗如雨,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面向开阔的江面,不少市民游客手捧咖啡欣赏晚霞,或在充满年代感的老建筑前拍照打卡。荆江畔的沙市码头文创园已成为当地知名景点,是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024年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

  沙市码头文创园,原来是一片废弃厂房、棚户区,历史建筑也破败不堪。经过改造升级,老建筑被改造成博物馆和主题公园、餐饮休闲场所等,户外大草坪被打造成露营基地、体育公园等。“现在的洋码头真漂亮,天气好的节假日,我一天就能卖出上百只风筝。”荆州本地居民陈吉东不仅见证着居住环境越来越美,而且在洋码头做起了小生意。

  “险在荆江”如何变成“美在荆江”? 在沙市码头文创园的大美荆江生态文明展示馆,人们从参观研学中可以找到答案。“1998年以后,荆江大堤再也没有遭遇过那样严重的险情。并不是洪水变小了,比如,2020年我们就遭遇过超过1998年的降雨和洪水——由于三峡工程发挥了巨大的拦洪削峰功能,以及国家多次投资进行荆江大堤加固,现在的荆江大堤抵御洪水的能力增强了。”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防洪科科长陈永华说。

  为推进长江大保护,荆州市近年来共梳理“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76家,关停并拆除340处长江干线非法码头。通过河道清淤、岸线整治、生态修复,荆江大堤沿线如今水清岸绿,“美在荆江”成为崭新名片。

  (原载3月25日《人民日报》)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