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1版:01 PDF版下载

版面: 01

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

解码“生态共富方程式”


    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一隅。

  □ 记者 琳玲 王章青 胡威虎 通讯员 赵晓玉 苏艳妮

  初夏的太湖港,波光粼粼,白鹭翩跹,掠过千亩稻田。不远处,紫糯烧酒厂的酒香悠悠传来,挂满枝头的脆冠梨果香四溢。

  荆州区马山镇双垱村,是一个三面环绕太湖港的村庄。这里曾是负债300多万元的省级贫困村,如今,却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两块国字号招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7.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7800元。

  双垱村的致富密码是什么?答案就藏在“水”中。

  流域治理:“灌渠泥淤”变“潺潺清流”

  走进双垱村紫糯烧酒厂,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紫糯烧酒是用村里合作社自己种的紫糯,用传统工艺固态发酵酿出来的酒,醇香绵甜柔和,口感

  非常好。”酒厂员工郭邦军说。

  紫糯烧酒是双垱村主导产业之一,不仅在本地销售,还进入深圳、重庆等地市场,销量突破4万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带动合作社农户每亩增收约400元。“自从我们太湖港进行小流域治理后,水质好了,才种得出品质好的紫糯。好水出好谷,好谷出好酒!”双垱村党总支书记汤庚“一语道破天机”。

  水,是双垱村产业发展之源。

  双垱村紧邻太湖港水库,十年前,这里灌溉渠年久失修,村里的泥巴路狭窄难行,沟渠边、道路边垃圾遍地。

  转机,始于2015年。当第一辆混凝土搅拌车驶入村庄时,8公里长的青灰色水泥路如缎带般舒展开来。灌溉渠疏通、自来水改造、绿田合作社成立等一揽子“春风”吹进了村民心里。

  双垱村的“潺潺清流”得益于流域综合治理。近些年,荆州区加大对太湖港流域的治理力度,重建万城闸,改扩建金台泵站、太湖港灌区,从沮漳河引水为太湖港流域提供生态补水;清淤疏挖、清障除杂、筑堤护坡,变“死水”为“活水”。“经过这几年的流域治理,水质逐步恢复到Ⅲ类,生态环境得到了改

  善,我们的农田灌溉也用上了清澈的水。”汤庚感慨地说。

  产业蝶变:一泓清水激活“绿色共富”

  太湖港纯净清澈的水质,不仅为酿出高品质的紫糯烧酒奠定了基础,也对特色水果的种植带来益处,双垱村这片

  土地孕育出的“脆冠梨”就是其中之一。

  “灌溉水质有保障,我们的脆冠梨甘甜可口,咬一口汁水四溢,非常受市场欢迎。”梨园里,忙着剪枝的村民梁本俊连声称赞收益好,“土地流转有租金,合作社务工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日子过得比梨子还甜!”

  (下转第2版)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