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抓落实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也是基本功,更是实现荆州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抓手”。
4月22日,市委召开“干部素质提升年”专项工作小组会议,就“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明确提出,荆州建功支点建设,提升干部素质是关键,时刻不忘抓好落实是“第一抓手”。如此清晰的要求,十分契合荆州实际,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一个地方发展快慢、成色好坏,最终取决于干部的责任心强不强、工作是否落实到位。责任意识强,则决策高效、执行有力、落实到位;责任意识弱,则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贻误战机。当前,我市正处于打造全省支点建设先行区的关键时期,我们能否扛起这千斤重担,关键在干部,关键是落实。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全市发展大局中,仍有个别部门和少数干部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中,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热衷于包装式落实:有的人政治站位不高,对上级工作要求理解不深、执行不力,工作“半落实”,错失发展机遇;有的人“工作慢半拍”,面对发展任务拖拖拉拉,遇到发展难题绕道而走,导致项目落地少、发展步伐慢;有的人工作标准不高,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缺乏“争第一、创一流”的工作干劲;有的人决心在嘴上、计划在会上、落实在纸上,工作虎头蛇尾,搞“半拉子”工程。这些问题看似是作风问题,实际上是责任压实不到位、落实意识薄弱的表现,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更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干事创业的形象。
时刻不忘“第一抓手”,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任于行,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我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把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个环节,把责任细化到每个人,把责任融入到每个日常,确保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在荆州不折不扣落实;横向对比先进地区,以更高标准推动工作;向内深挖潜力,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发展合力。
时刻不忘“第一抓手”,必须形成工作合力。实践证明,干部工作有合力,发展就有希望。我市招商团队全力以赴,以“一天也不耽误”的劲头对接某新能源企业,最终促该项目落地,说明拧成一股绳抓落实,就是打开产业新赛道的金钥匙;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窗通办”,多部门协同发力,让企业办证时间从
3天压缩至4小时,说明破除行政壁垒,就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加速器;江陵县干部顶着烈日协调征地拆迁,保障华鲁恒升项目3个月完成场平,说明团结一心齐心干,就是项目建设的推进剂。这些实践案例告诉我们: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蓝图的实现,需要多环节齐心协力,接续奋斗,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达目标不松劲。
时刻不忘“第一抓手”,必须敢于担当作为。干部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我们要把敢于担当转化为突破困局的锐气、抢抓机遇的胆气、争创一流的志气,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把美好蓝图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紧盯目标不放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步一个脚印,把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干出成效,在支点建设中展现荆州担当,让荆州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