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周文盛印象最深刻的,是跨过鸭绿江的场景。一行人满怀激动前行,行至中朝交界处时,指导员大声喊道:“同志们,向后看!”回望丹东,学校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工厂炊烟袅袅,岸边群众热情欢送。那一刻,对家国故土的眷恋涌上心头。
前线的经历,满是危险与感动。在一次行军过程中,零下30摄氏度的陡坡上,载着粮食的马车失控滑向悬崖,炊事班长抓起三角木冲上去垫车轮,却被沉重的车体压住。弥留之际,他颤抖着指向胸口:“交……党费……”。
“那是我第一次在战场上流泪,既感动又悲痛。”周文盛回忆道。
更险的一次,是与两名特务狭路相逢。同行的通讯员击毙一人后,另一人疯狂逃窜,周文盛紧追不舍,在绝壁前与对方持枪对峙,“不是他死,就是我亡!”特务跳河逃生时,被周文盛一枪击中,他从对方身上搜出了我方的作战部署地图。
后来,排长彭新安传达喜讯,批下了三等功和团通令嘉奖两项荣誉,但周文盛主动提出把三等功让给那位通讯员同志。彭新安连连称赞:“好样的小周,好样的!”
在朝鲜期间,彭新安如兄长般关照周文盛。1957年,周文盛复员回乡,1960年左右,与其失去联系。
周文盛说:“排长救了我好几次,我这一生都记着他。”他多方寻找,从休干所、部队到医院,始终无果。直到2017年,吉林电视台帮忙,历经近两个月,终于在河北邢台打听到消息——排长已离世,留下一女两子,这才让周文盛了却一桩心愿。
退役后,周文盛先后担任松滋市西斋区卫生院副院长、老城区武装部长、新江口镇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95年从原松滋市物资局退休。
在卫生院工作时,省里拨付的糖油米面是救治危重病人的专用物资。即便父亲病重,他也未动用分毫:“在部队里,就是要坚守原则。”
时至今日,周文盛仍保持着军人作风:被子叠成豆腐块,走路腰板挺直,作息规律。他与老伴杨书珍居住在松滋百岁松颐养中心,常感慨:“从解放到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国家强盛,衣食无忧,还有什么不满足?”
同住在颐养中心的李瑗青老人钦佩地说:“周老很谦虚,心态好,人又随和。”工作人员舒浩表示:“周爷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记者 匡月晴 范振宇)
编辑观点:
抗美援朝期间,周文盛勇斗特务临危不惧、守护作战地图,主动甘让军功于战友,用热血诠释革命军人的担当;退役后,他将部队的铁律融入人生准则,即便父亲病重也未动用救治危重病人的专用物资,以“不占公家一分一厘”的坚守彰显原则底线。
从一名战士到基层干部,变的是岗位身份,不变的是对信仰的坚守。周文盛的故事,是无数英雄儿女英勇事迹的缩影。如今,战火早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91岁高龄的周文盛站在镜子前,一丝不苟地整理着胸前的勋章,依旧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姿态。近日,《好人开讲》栏目刊播了这位抗美援朝老兵的传奇故事。
1943年,9岁的周文盛在松滋的一所私塾读书。一位来自武汉的老师常常向学生们讲述抗日战场的烽烟,驻扎在镇上的军队高唱着抗日歌曲:“向前走,别退后,形势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抢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爱国的种子,在周文盛稚嫩的心中悄然萌芽。
1950年起,全国各地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一篇题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的战地报道,点燃了周文盛的热血:“我也要去朝鲜打仗!”
1952年,周文盛成为陆军47师140团的一名步兵,凭借自身文化优势,后被选为卫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