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2版:荆州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荆州要闻

放下鱼叉子端上新饭碗

——三位荆州上岸渔民的故事


    5月8日,长江荆州段约10万尾中华鲟分批次放归长江。(张梦瑶 摄)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何辉 通讯员 周栎 刘秋娥 何进

  长江十年禁渔,改变的不仅是一江碧水,还有万千渔民的人生轨迹。

  长江荆州段全长483公里,是湖北省径流里程最长,也是退捕渔民安置任务最重、安置难度最大的市州。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第六年,荆州那些放下渔网的捕鱼人,上岸后转产就业怎么样? 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荆州市荆州区、洪湖市、江陵县等地的长江一线探访。

  放下渔船开叉车月收入8000元

  “没想到,上岸后我还能月入8000元,比以前捕鱼只增不少。”5月13日,刚从孝感打工回来的荆州区龙洲村村民陈庆华,高兴地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新工作。

  龙洲村位于长江和沮漳河交汇处,是荆州区唯一的渔业村。全村622户中有243户、484人是退捕渔民,占全区退捕渔民总数近九成。

  陈庆华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自己长大后也选择了子承父业。长江禁捕后,他上交了渔具、渔船,成为全村最早主动上交渔船的渔民之一。

  “没有了渔船,自己还能干什么?”当时陈庆华心中充满迷茫与不安。他尝试打各种零工,因为缺乏相应技能和经验,都没能长久维持。

  转机出现在龙洲村和企业联合开展的一次招聘培训会上。陈庆华听说附近有企业正在招聘叉车司机,虽然他对这个职业一窍不通,但愿意学习。在村委会帮助下,陈庆华报名参加叉车驾驶培训班,并顺利拿到驾驶证。

  很快,陈庆华被荆州经开区一家企业聘为叉车司机。每天,他穿梭在仓库与货场之间,熟练地操作着叉车,将货物精准地搬运到指定位置。他的工作能力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从渔民到叉车司机,不仅仅是职业的转变,更是生活技能的彻底重塑。今年5月,孝感一家企业向陈庆华抛来橄榄枝,月工资涨到8000元。如今,他靠着“新饭碗”,置办了新家具,给孩子们报了兴趣班,还带着家人去旅游,一家人其乐融融。

  陈庆华并非个例。为让上岸渔民端上“新饭碗”,龙洲村积极探索,构建起“技能提升+就业帮扶+共谋共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截至目前,该村累计开展技能培训60期,培训上岸渔民1900余人次,上岸渔民均得到有效安置。其中除103人退休外,单位就业82人,自主创业23人,务农135人,公益性岗位2人,灵活就业129人。

  捕鱼能手养螃蟹带动千余人转型

  这天一大早,63岁的洪湖市螺山镇复兴村退捕渔民余致睦,便来到他创办的河蟹良种场查看蟹苗长势,眼中满是丰收的憧憬。

  余致睦从小在洪湖水上长大,家里世代以船为家。2016年,洪湖市政府启动渔民上岸工程,余致睦率先交了渔船。

  离开漂泊的船屋,靠什么生活?余致睦与湖水打了半辈子交道,最终决定从事水产品养殖工作。2020年12月,他拿出多年积蓄成立老渔民河蟹良种场,在复兴村租赁618亩土地,开始了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由于不懂养螃蟹种苗的先进技术,余致睦四处奔波参加各类水产养殖培训;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就在田间地头反复试验,最终成功摸索出大亲本蟹苗培育、大规格河蟹“3+5”分段生态养殖和稻田蟹苗培育三大模式,蟹苗脱壳翻倍率高、抗病性强、生长迅速,深受市场欢迎。

  余致睦的种场里,成蟹规格比常规苗种增重1两,市场售价每斤高出10元至15元;稻田蟹苗培育模式还实现“稻蟹共生”,蟹苗在稻田里吃害虫、除杂草,蟹粪又为稻田增肥,亩产蟹苗100公斤,水稻亩产还可达600公斤,成功获得国家绿色农业认证。

  近年来,余致睦积极拓展市场,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洪湖老渔民大闸蟹”走向全国。

  吃水不忘挖井人。余致睦深知退捕渔民的不易,他开放自己的养殖基地,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免费开展技术培训200余场,培养本土育苗能手超200人,累计安排超1000名退捕渔民转型就业。50多岁的退捕渔民丁传良,上岸后加入老渔民河蟹良种场,和老伴一起参与管理,每年有10多万元收入。

  令人欣喜的是,周边不少渔民跟着余致睦学会技术后,也选择了自主创业。中原村的权玉平承包120亩鱼池养殖河蟹,去年产河蟹35000斤,年收入210万元。

  老渔民变身护渔人护好长江为儿孙

  早上7点,江陵县马家寨乡文新村的沿江大堤上,62岁的渔政巡护员王新江骑着电动车从家里出发,沿着江堤开始巡江。“巡江”是王新江的新工作,此前多年他一直以捕鱼为生。

  因紧邻长江,文新村祖祖辈辈以舟为居、以渔为业。自16岁起,王新江就跟着父亲一起在长江里捕鱼。20多年的渔民生涯,让他对捕鱼的手法、时间、水域了如指掌。退捕上岸后,当地政府部门给王新江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渔政巡护员。

  如今,每天早上或下午,王新江就骑着电动车巡江,主要工作是劝导、阻止非法捕捞者。在江堤遇到塑料袋、饮料瓶等垃圾,他也会捡起来,装进垃圾袋。虽说巡江的江堤只有5公里,但要留意观察,每次巡查一圈至少要3个小时。

  “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是禁渔期,不允许钓鱼。若看到有人在江边钓鱼,我就会上前劝导,并宣传长江禁渔政策,进行普法教育。”王新江说,“哪些地方鱼多,哪些地方好下竿,哪些地方好下网,水面上有没有捕鱼网具的浮标,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从捕鱼人到巡护员,身份的转变,也让王新江对长江有了别样的感情。

  “以前捕鱼时,明知捕上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王新江说,现在成为护渔员后,才知道长江跟人一样,也要喘口气,需要休养生息。只要把长江守护好了,还怕儿孙没有饭吃?

  这几年,王新江明显感觉到,长江越来越好了:水变清亮了,江里的鱼也多了,个头更大了,经常看到有大鱼从水里跃出来,“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江豚呢”。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