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晓旭 通讯员 陈子阳 王凌云
眼下正值小麦、油菜丰收季,石首市在紧抓收获农作物的同时,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通过机械化打捆离田及资源化回收利用,让令人头疼的秸秆变身“致富草”,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近日,在石首市横沟市镇泥港子村的小麦种植基地,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当一块区域收割完毕后,秸秆搂草机和打捆机便迅速“上岗”合作,将地里的秸秆“吸入”机器,经过压实、固定等操作后,“吐出”一个长方形草垛,整齐地“躺”在田里。随后,秸秆夹包机赶来,将草垛逐个夹进运输车内,运往农作物秸秆收储点。整个过程衔接紧密,高效实现“作物机收+秸秆离田”同步工作。
据石首市益群秸秆回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群华介绍,每组设备一天可以作业2000多亩地,收储秸秆约700吨,每吨秸秆价格在270元左右。
在新厂镇秸秆集中堆放点,附近的村民将一车车油菜秸秆运输到这里。大家通力合作,将秸秆依次铺平,打捆机便开始运作,将油菜秸秆“变身”为圆柱形的草捆。随后,这些草捆被运往秸秆收储点整齐堆放,准备发往云贵川等地,作为牲畜的优质饲料。
据悉,石首市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总计122万余亩,秸秆全年可收集量约34.4万吨。该市通过进一步健全秸秆收储、加工、利用产业链,今年秸秆离田利用量预计可达10万吨以上。
近年来,石首市坚持贯彻落实秸秆综合利用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政策,引导广大农户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意识。同时,积极组织秸秆离田工作,优化收储运体系,力争形成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长效机制,让秸秆真正实现“秸”尽所能,从影响生态环境的“包袱”转变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绿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