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只有一身衣服,下雨天就赤膊挑土打夯。”陈凯回忆,外公谈及工程说得最多的是“不容易”,当时建设要靠肩挑背扛,可没人叫苦喊累,还开展各种劳动竞赛。大家万众一心,只为筑闸。
1952年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第一期主体工程建成,包括进洪闸(北闸)、节制闸(南闸)和208.38公里围堤,工期75天,比原计划提前15天。
“30万建设大军”“75天建成”……在2018年的央视采访视频中,年过九旬的涂长发记不清更多建设细节,但清晰地说出30万人、75天。
一次启用一次备用都体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截至目前,荆江分洪工程仅在1954年启用过一次,1998年备用过一次。”荆江分洪工程南北闸管理处北闸管理所所长史法堂介绍,无论启动还是备用,都令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史法堂介绍,工程建成仅仅两年,1954年,长江出现罕见全流域大洪水,中央决定启动荆江分洪工程北闸,分流荆江上游洪水。北闸3次开闸,消纳长江洪水122.6亿立方米,降低沙市长江水位0.96米。经过顽强拼搏,战胜了1954年的大洪水。
1998年,长江再发全流域大洪水,荆江大堤危在旦夕,荆江分洪区准备第二次运用。
陈凯记得,8月6日,他在村里“迅速转移”的大喇叭声中,去北闸寻找一直坚守在岗位的母亲涂金兰。这一天,区内33万群众开始大转移。
涂金兰退休前是北闸防汛物资仓库保管员,“领物资的人一批接一批,我吃喝睡都在仓库,半步不敢离。”
8月16日,来自广州军区的战士们将22吨炸药埋入北闸前方的拦淤堤上,为实施爆破做准备。
“3.4公里拦淤堤上一共有119处爆破点,当年安装在炸药上的导火索、起爆器,全是我发出去的。”涂金兰说,当时群众全部转移完毕,如果启动分洪,首先要爆破炸开拦淤堤,让长江洪水经北闸进入分蓄洪区。
危在旦夕之际,军民立军令状、树生死牌,水涨一寸、堤长一尺,与洪水殊死搏斗,降服洪魔,赢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当不分洪的消息最终传来时,大家脸上终于露出轻松的表情,紧紧抱在一起庆贺。”陈凯回忆。
“永不启用”的心愿“万无一失”的承诺
初夏时节,踏上拦淤堤,“‘九八抗洪’预埋炸药现场”纪念碑肃然挺立。堤上,保留着1998年准备分洪时预埋炸药的水泥桩标记。
陈凯时常在此驻足,1998年那个洪水滔天的夏天,他在北闸见证了军民一心抗洪的点点滴滴,这里也是他成为守闸人的精神起点,“1998年的夏天,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背着沙袋抢险,吃在地上、睡在地上,流血流汗的奉献精神,就在我心中深深埋下了一颗种子。”
从学校毕业后,陈凯选择了参军,退伍后毅然回到北闸,成为第三代守闸人,今年是他在岗位上的第20个年头。
荆江分洪工程自1954年之后,至今71年未启用,但守护者们仍旧以匠心守初心。
“宁可备而不用,也绝不能用而无备。”陈凯介绍,经过数十年全面治理,荆江大堤不断加固,三峡工程等长江中上游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荆江分洪工程的使用概率大大降低,但防汛备汛一刻也未放松。
每年的4、5、6月,北闸都会组织开展闸门启闭演练,确保闸门在关键时刻“起得来,关得下,合得拢”。陈凯说,北闸从未停止过检修和值守,“只要它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就有了兜底。”
“作为守闸人,希望荆江分洪工程永远不要启用,让那些分洪的记忆成为永远的历史印记。”眼下,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加入守闸人的队伍,陈凯也当起了师傅,带领着新一代的守闸人,用踏实的脚步,丈量着北闸的每一寸土地,延续着对江河安澜的庄严承诺。
(原载7月4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