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曹歌
漫步荆州三义街的青石板路上,斑驳的老墙见证着历史的变迁;驻足沙市区胜利街,巴洛克式的拱券窗棂间仿佛还能听见上世纪商贾云集的喧嚷。历史街区,恰如城市的“露天博物馆”,用一砖一瓦书写着独特的城市传记。让这些“活态遗产”真正成为“行走的风景”,既是对城市文脉的深情凝视,更是对文旅融合发展的远见卓识。
三义街的明清院落里藏着关羽“义”文化的密码;胜利街的民国建筑群见证着“沙市开埠”的商界风云;古城内的青石板巷弄串联起张居正故居、开元观等文化地标……荆州的历史街区至今保留着原真生活场景,这种“活着的历史”正是当代文旅最珍贵的资源,更是当代年轻人心中最向往的打卡体验场景。
让“城市记忆”焕发新生,需要智慧与匠心。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最大限度保持城市肌理、留存城市记忆、赓续城市文脉。要像修复古画般对待历史建筑,保留原有砖木结构的“纹理”,打造最具质感的打卡背景;用“口袋公园”激活街角空间,让关帝庙前的空地变成市民戏曲舞台;引入非遗工坊、文化沙龙等“轻业态”,在避免过度商业化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打卡体验。
当历史不再封存在博物馆里,当文化可以触摸、可以参与、可以分享,一座城市的魅力才能真正绽放。荆州的历史文化街区,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用包容的姿态拥抱未来。或许游客走进荆州,会在某个街角遇见摇着蒲扇讲古的老人,在某个院落发现正在创作楚绣的设计师,在某个老字号尝到用新工艺制作的鱼糕——这些瞬间、这些体验,才是真正的“行走的风景”,是带着温度的城市记忆,更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拍了就想分享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