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泽球
夏日黄昏,来到“万里长江第一矶”——荆州观音矶头。江风拂面,寥廓的天空下,但见九曲荆江如巨龙腾跃,碧波奔涌,江天一色。不由思绪逐浪九霄,历史与时代的对话在此激荡。
眼前这座横跨天堑的荆州长江大桥,4177.60米的钢铁巨龙凌空飞架,千钧钢索似纪南城出土的战国筑(楚地乐器,形似筝)弦,在晨光中光芒四射。二广高速上,车流如时光金梭,将百年梦想织成锦绣。
沿江而行,历史在浪涛间沉浮:沙市码头的红砖老墙,如史册残卷,静诉百年商埠往事;万寿塔兀立矶头,嘉靖风霜浸透砖石。因大堤层层加筑,塔基底层沉入地下7米,地上6层依然傲立——这座著名的奇特古塔,如浮沉四百秋的航标,见证着荆江人水相争的治水沧桑。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300多公里蜿蜒曲折的江段,是长江水患最严重的地方。观音矶头“九八抗洪纪念碑”如定江神针,江边九八水位线依然触目惊心。抚碑凝神,犹闻惊雷贯耳——那是30万军民以血肉筑堤的呐喊,是九八洪峰与人墙的惊天对撞!
洪水淬炼智慧。经历九八洪灾,这条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的金堤(荆江大堤)现已焕发新颜——生态护岸,71亿立方米土石方垒成大地史诗(折合“1米见方”可绕地球177圈),筑起百年屏障(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北斗位移监测系统如地脉天眼,毫米级预警洞悉堤防呼吸。这座无字丰碑上,镌刻着防汛体系的历史性跨越:从“血肉长城”到“科技长城”的时代飞跃。
移步大堤上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前。为缓解长江水患,在荆州公安县境内兴建的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首个大型水利工程,长江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我仰望大堤上矗立的纪念碑,脑海中立刻浮现当年参加工程建设的老人描述的场景:30万人参建的盛况,75天惊人的速度,抗击洪魔的惊心动魄。碑上,毛泽东同志“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同志“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的鎏金题字赫然在目,字字千钧。这不是简单的治水方略,而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治水安澜的永恒誓言!
长虹卧波处,滨江公园绿意盎然,书写着新时代的《水经注》:孩童在防汛砂仓旧址追逐嬉戏;白发弈者在九八水位线旁推枰论道,笑看江流;目光瞥向宝塔湾,只见泳者中流击水,桨板犁开碧浪,尽显“万里长江横渡”之豪情。防溺水广播在江风中间歇低徊,诠释着敬畏自然与砥砺前行的辩证之道。
登塔远眺,楚天寥廓:
苍穹泼彩——流云若骏马奔腾,卷起千堆雪浪;霞光似丹青挥洒,染就万匹鲛绡。云霞变幻间,金蛇狂舞,紫气氤氲。这垂落九霄的巨幅泼墨长卷,令人顿生“欲上青天揽日月”之壮怀。
大江走龙——碧水挟雷霆之势奔涌,携巴山楚水之雄浑,昼夜不息,在荆楚大地走笔龙蛇挥毫狂草,书写着九曲回肠的壮美诗行。那涛声与江风应和,共谱东去的天地交响,将这方水土的钟灵毓秀,尽数融入长江的永恒乐章。
楚韵新声——大桥钢索如筑弦铮铮列阵,与万寿宝塔铜铃清音相和,恰似伯牙子期这对千古知音,在荆州故里重逢,共谱《高山流水》新章(史料记载,伯牙为楚国郢都人;伯牙子期在石首调弦口相遇,传为知音佳话。调关为知音故里)。看舟楫破浪如椽笔疾书,车灯流光似翰墨挥洒,这幅母亲河上跨越古今的壮美画卷,正是荆楚儿女以山河为卷、以血汗为墨绘就的时代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