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3版:综合新闻 PDF版下载

版面: 综合新闻

沙市区岑河镇:

清渠润泽 绘就水清岸绿新画卷


    工程人员在吊脚楼沿线施工。

  □ 记者 李理 通讯员 曾清扬木笛

  盛夏时节,漫步岑河镇,新整治的沟渠碧水潺潺,倒映着蓝天白云。鱼跃水面,涟漪荡漾;岸边树荫下,垂钓者怡然自得,欢声笑语随风飘散……这样的场景,正是岑河镇生态环境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近年来,岑河镇借力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的东风,全面打响水环境整治攻坚战。从科学铺设污水管网,到系统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再到常态化加强水质动态监测……一系列扎实举措精准发力,让辖区内的大小水域逐步净化、焕发新颜,绘就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攻坚死角盲区居民告别“心头患”

  “这管网总算动工了,等通了水,家里也能常透透气了。”站在正在施工的污水管网旁,家住南北渠旁的居民李先生

  望着埋入地下的管道,长舒一口气,脸上难掩期待。

  此前,由于发展城市发展,南北渠上不少“吊脚楼”跨渠而建,楼体悬空架于渠面之上,居民生活污水只能通过简易管道直排屋下水渠,一到夏天蚊蝇滋生、异味难闻,不仅呛得自家窗户不敢开,更让清澈的渠水渐渐失去了往日模样。

  为了解决这一历史顽疾,岑河镇组织人员逐户摸排管道走向,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制定施工方案,并于今年6月初启动改造工程。该项目覆盖300户居民,计划新建1700米污水管网。截至目前,已完成管道铺设940米,安装污水井72个,并同步推进入户接管工作,预计9月底全面完工。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南北渠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有效改善水体环境。

  同时,岑河镇聚焦集镇污水收集死角,以项目为抓手完善管网,加快推进农村厕改:2025年计划改造586户,一期183户已完工,二期403户正快速推进,预计8月底全面完工。全部完成后,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将超80%,直排现象显著改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面提升。

  尾水“错峰”行变废为宝解“水愁”

  在岑河镇的虾稻共作区,每到集中排水期,富含有机质的养殖尾水便成为一道难题。大量尾水涌入沟渠,对下游的豉湖渠和总干渠造成污染,与此同

  时,岑河镇受地势影响,长江、长湖来水困难,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水稻种植的关键灌溉期面临水源紧张。

  为解决这一问题,岑河镇根据全镇实际情况,出台《岑河镇虾稻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方案》以“管控、错峰、沉淀、再利用”破解困局。

  在镇里的统一统筹调度下,养殖户将养殖尾水排入内游渠进行自然沉降,每逢灌溉季节,经内游渠泵站的调控,这些沉淀净化后的尾水便摇身一变,成为了滋养农田的宝贵资源。

  “以前是污染源,现在成了‘救命水’!”养殖户们感触颇深。

  据悉,今年可利用养殖尾水约812万立方米,可满足全镇三分之一农田的灌溉需求,有效缓解夏季缺水难题。

  这一模式初步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缓解灌溉压力、减轻环境负担。针对沉淀周期长、水质波动等挑战,岑河镇将探索低磷饲料应用、引入智能监测设备等升级措施,持续提升治理效能。

  同时,岑河镇以种养新场828亩连片虾稻田为试点,投资105万元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项目,针对养殖池塘尾水分布及污染特点,构建“生态浮岛+尾水治理”协同体系,将沟渠作为为尾水处理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净水动物和安装曝气设备等构建综合生态处理系统,全力改善尾水水质,提升水环境质量。

  守护“晴雨表”点滴改善汇清流

  晨光熹微,岑河镇工作人员手持采样瓶出现在辖区排口,采取的水样本被送往实验室,精准检测pH值、COD、总磷、总氮等关键指标,每一次数据记录都如同刻录水体健康的“晴雨表”。

  监测数据是指挥棒,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治理措施精准落地:在水体溶解氧不足区域,加装曝气设备,密集气泡奔涌提升含氧量;岸边关键点位加装生态浮床,吸附净化污染物;根据水质状况和水体需求,科学配比生物菌剂,在特定时段区域精准投放,促进污染物降解;当监测发现水位低、水流缓时,及时分析上游来水,科学调度涵闸进行生态补水,清冽活水冲刷河道,增强自净能力。

  点滴心血,终汇成河清海晏。今年以来,岑河镇深入开展重点排口、断面整治,科学系统推进水质稳步提升。正是这“一口一策”、科技赋能、动态治理模式,在非虾田排水期间,岑河镇重点排口、断面水质基本稳定在Ⅳ类以上,部分排口、断面达到Ⅱ类水质,水质较去年同期发生明显好转。

  “上半年的成效是基础,下半年的攻坚更需持续发力。”岑河镇相关负责人说,将继续推进重点管网项目建设,深化尾水治理模式探索,优化精准调度机制,让这一渠清流,真正泽被百姓,滋养未来。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