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曹歌
酷暑烈阳下,建筑工人在坚持施工、维修人员在检修设备,环卫工、快递员在大街小巷奔忙……这些坚守的身影,支撑着城市的日常运转。守护高温下的劳动者,需要实实在在的制度性关怀。
连日来,荆州实施的一系列保障举措,是对高温下的坚守的有力回应。全面开放的137个纳凉点,从配备空调的工会驿站、移动避暑的公交车厢,到社区免费饮水点、工地防暑药品补给站,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城的防护网。劳动监察部门严格监督落实好高温津贴政策,严格执行津贴标准,覆盖建筑、物流、环卫等行业,让企业认识到防暑降温不是其自主行为,而是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
高温考验的,不只是城市的物理温度,更是人文精神的成色。当商家为户外工作者送去血压血糖测量等服务、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健康,当社区倡议居民对待外卖骑手少点催促、多份耐心,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正在不断刷新城市的民生温度。劳动监察部门开展“双随机”抽查、城市管理部门实施错峰作业、医疗机构开通中暑急救绿色通道,共同构筑起一张坚实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网。这些举措背后,是一个朴素的共识:关爱高温下的劳动者是全社会的责任。
那些在热浪中坚守的身影,是城市发展的无名英雄,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奉献。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制度化的保障、常态化的关怀、细节化的改进,稳稳托起这份沉甸甸的坚守与付出。这,就是荆州对高温下劳动者的致敬:你的汗水不会被辜负,你的坚守终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