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扎在水里养鱼虾到走上岸来办企业,监利柘木乡大打“亲情牌”,掀起乡贤回村创业潮——
□ 记者 夏雨彬 通讯员 王康
盛夏,位于监利市柘木乡齐心村的中之科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熟练进行产品组装,生产如火如荼。
从扎在水里养鱼虾,到走上岸来办企业,一直靠水吃水、以水产养殖业为主的柘木乡,近年来悄然转型。
从引导乡贤返乡投资,到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通过抓党建转作风促发展,柘木乡跳出水面做好特色产业文章,开辟乡村振兴新赛道,实现“一村一企”全覆盖。
目前,柘木乡19个村(社)共有实体企业25家,近5年落地企业18家。全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万元的村,从2021年的8个增加到16个,其中2个村超过50万元。
打“亲情牌”、打“组合拳”——
持续扩大乡贤“朋友圈”
静谧的夏夜,姜堤村联兴服饰有限公司加工生产车间内灯火通明,上百台机器飞速运转,成百上千件成衣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公司负责人王飞是姜堤村人,跟随父母在武汉经营服装生意已有20多年,业务遍布郑州、福建、广东等地。
无意间从村里老人闲谈中得知,王飞的母亲有意回乡养老。姜堤村干部立即上门、多次沟通,讲政策、问困难、荐场地,盛情邀请王飞一家回乡投资。
王飞被村干部的诚意打动,一家人将汉川的服装厂对外招租,随即返乡办厂。去年5月,联兴服饰有限公司落户姜堤村,总投资30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乡情动人心,深情盼归巢。王飞回乡创业,是柘木乡打好“亲情牌”、引领“雁归巢”的典型代表之一。
在柘木,有个“在外乡贤信息库”,分类建立产业型、公益型、技术型三类乡贤档案。从零到超百人,这份乡贤档案凝聚了乡干部们的心血。
传统农业乡镇缺资源、少政策,大抓招商引资谈何容易? 起初,不少乡干部都有畏难情绪。乡党委迎难而上,组织干部们沉到村里跑一跑、问一问。经过一段时间摸底,大家的答案逐渐统一:乡贤就是他们最大的资源。
柘木乡通过逐村、逐墩台上门了解情况和商会推荐等举措,精准锁定乡贤企业家资源,并建立乡贤台账。
后续的“组合拳”接二连三:对于前期沟通基础较好的企业家,安排驻点招商专班逐一对接拜访;对于一些在外比较低调的企业家,就从在家亲属、老师入手;每逢传统节日,还组织乡贤座谈会、返乡创业茶话会。
一个联结乡情、充满温情的乡贤“朋友圈”,持续扩容并结下累累果实。
消除误会、打开心结——
真心真情引领回乡创业潮
因为一个深埋多年的“误会”,杨万明一直心存芥蒂不愿回乡;又因为乡干部先后5次上门,他终于解开心结,毅然决定回乡创业。
杨万明是齐心村人,多年前因邻里间的生活纠纷,他和父亲与村委会发生了一些不愉快。“误会”也就此埋下。
这些年,杨万明先后在广东、贵州等地投资建厂,发展较好。在一次乡贤资源摸排中,乡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及此前的“误会”。
不久,柘木乡党委书记王定坤带着村党支部书记黄立新前往拜访。拉近亲情联系、摸清问题症结、诚邀回乡投资,盛情之下,杨万明的内心打开了一道口子。
乡党委趁热打铁,立即组建由乡党委班子成员、招商专干、村干部和其他熟络乡贤共同组成的工作专班,先后4次前往洽谈拜访,同时多次上门与有关村民商谈,积极化解矛盾。
用真心解开心结。2024年,杨万明投资的森扬饰品有限公司终于落户齐心村,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