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3版:综合新闻 PDF版下载

版面: 综合新闻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守护生态底色 赋能绿色发展


    扫码看详情

  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世清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生态环境领域相关热点问题,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以“零容忍”态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

  市生态环境部门始终以“零容忍”态度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今年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对群众投诉集中和上级推送的重点行业企业、重点污染源开展突击检查。根据中、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偷排直排问题监督执法、监测数据造假清查打击、低效失效无效治理设施整治等专项执法行动。截至目前,发现问题68个,已整改完成44个。

  重拳打击危险废物犯罪。联合公安部门开展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查处涉危险废物案件2起,罚款10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涉嫌违法犯罪案件1起;共计查处涉嫌自动监控违法案件1起,移送公安机关涉嫌违法犯罪案件1起;查处伪造机动车排放检测结果案件2起,罚款20万元,没收违法所得0.586万元。

  科技赋能,精准溯源。建立非现场执法监管体系,优化整合自动监控、智能监控、移动执法等信息平台功能,健全完善线索筛选、问题识别、智能预警机制,推进应用非现场手段发现问题线索、处置问题和问题整改反馈,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

  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群众通过12345热线、“荆州环保”微信公众号举报线索,所有投诉48小时内现场核查,典型案例定期公开曝光。

  聚焦长江大保护强化生态监管效能

  聚焦长江大保护,结合我市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工作,市生态环境部门做了以下工作:

  对长湖非法捕捞“零容忍”。聚焦长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鱼类“三场一通道”、鱼类繁殖集聚等重点水域,严查严打非法捕捞等行为。上半年,持续组织开展禁捕禁钓常态化巡航巡查、专项联合执法、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清船清网行动”及违规垂钓整治等系列专项行动。截至目前,组织开展联合行动54次,累计出动执法车辆267次、执法船艇105艘次、执法人员1211人次,陆上巡查12938公里、水上巡航3180海里,查扣涉渔“三无”船舶14艘,清理违规网具701部,暂扣钓具290根,移交公安部门刑事件2起。

  排污口整治“不放过一个”。自2019年以来,市生态环境部门以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对入河排污口整治“量体裁衣”,实行“一口一策”整治和“一对一”技术帮扶,并明确完成整改时限。截至目前,除110个非排口外,已上报完成整治1710个,剩余4个排口未完成整治,整治完成率99.7%。4个排口将于年底前全部整治完成。

  持续开展洪湖流域工业污染整治。2025年以来,洪湖流域工业污染整治指挥部办公室持续推动洪湖流域工业企业专项执法、水环境治理规范提升,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400余人次,检查12个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具体措施为:一是制定2025年任务清单,明确工作目标。二是开展洪湖流域工业园区及涉水企业排查整治。2月以来,开展洪湖流域工业园区和化工企业水污染问题大起底、大整治工作,共排查发现工业园区问题13个,涉水企业问题101个。其中,6月底可完成工业园区环境问题6个,涉水企业101个问题可全部完成。针对目前7个无法完成工业园区的问题,已要求各地制定整改方案,倒排工期,确保所有问题于今年12月底前完成。三是推动2024年排查发现的901个环境问题实施验收销号。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899个,完成率99.8%。四是强力推动园区管网整治工作。截至目前,洪湖流域工业园区内涉水企业已完成纳管380家,未纳管48家,计划年底前全部完成纳管工作。五是强化工业企业污水排放管理。截至目前,洪湖流域已排查发现涉磷工业企业17家,其中13家企业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长江,4家经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四湖流域。六是强化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监管。荆州市洪湖流域共12家污水处理厂,其中已安装自动监控并联网企业11家,剩余1家监利市医药化工园区正在建设中。为管控好洪湖流域工业污染防治的重要关口,市指挥部办公室督导各县市区持续加强对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管控力度,督促各城镇污水处理厂站持续做好运行管理工作,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同时,建立工业园区水污染问题清单。督促园区针对存在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建立台账,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全面整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

  编辑观点:

  长江大保护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强生态保护与监管是守住绿水青山的关键。

  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聚焦长江岸线整治、入江排污口管控等重点任务,以“零容忍”态度严惩环境违法,用“精细化”举措推进生态修复,让每一寸岸线重归自然、每一处湿地焕发生机。同时,搭建全民参与的监督平台,鼓励通过随手拍、线上举报等方式,让破坏生态的行为无处遁形,人人成为生态守护者。

  只有擦亮生态底色,才能赋能绿色发展。也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里,市民才能真切触摸到生态保护带来的民生温度,让那汩汩流淌的生态红利,化作每个人幸福生活中最鲜活、最绵长的滋养。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