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匡月晴 唐万全 范振宇
1938年8月,日本侵略者开始对公安进行了长达7年之久的野蛮蹂躏。当时的县城南平三次沦陷,留下累累伤痕;而当地军民从未屈服,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反抗侵略的钢铁长城。
近日,记者走进公安县档案馆,拿起1948年编写的《公安抗战史料》,上面记载了日军侵占公安期间的种种罪行,也记录了中国军民奋勇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
泛黄的史料里,字字都是血泪。1938年8月起,日军相继对南平、闸口、斗湖堤、杨家厂等地进行了60多次无差别轰炸。7年间,被炸死炸伤、打死打伤和屠杀的平民达9298人;强征民夫3793人随军远征;百姓因战火流离失所,8.4万多人失踪;日军掘毁堤坝、阻止民众抢险,导致堤坝溃决,造成人员死亡39349人……资料记载,“日军对公安县各项建设的损坏,非50年难以修复”。
1940年6月,沙市沦陷后,与之一江相隔的公安成为抗战前线。1940年秋,第53军副军长兼130师师长朱鸿勋将军率军进驻藕池,隔河与岳阳的日军对峙,其前线指挥部设在藕池口蒋家塔。其间,经常主动进击日军,每战必有收获,甚至威胁日军重要据点岳阳。
1940年12月29日,日军出动数架飞机轰炸位于蒋家塔的130师前线指挥部,朱鸿勋一边镇定地指挥对敌作战,一边嘱咐师部人员及时隐蔽。突然,一枚炸弹落在朱鸿勋身旁,这位抗日将领倒在了藕池河畔。
2014年9月3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朱鸿勋赫然在列。
“朱鸿勋是一位英勇无畏、治军有方的抗日英烈。他用生命践行了爱国誓言,彰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公安县档案馆副馆长戈苗介绍。
如今的藕池镇幸福村村委会不远处,有两间低矮的砖房,这里就是石公华抗日根据地池西抗日游击大队队部旧址。墙角的老式木桌褪去漆色,桌面上的划痕依稀可辨,仿佛记录着当年的紧张与决断,每一道痕迹背后,都是一段血与火的故事——1943年9月,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进军长江以南,开辟石公华抗日根据地;年底,公安抗日游击队与石首抗日游击队在藕池镇周家铺(今幸福村)合编成立“池西抗日游击大队”,成为插进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这边是池西区委和联乡办事处对敌作战的交通壕和防空洞,当时条件困难,没有电台,全靠人力传递消息,通讯员会在这里躲避战火,伺机传递消息。”藕池镇老促分会会长张祖斌指着一处壕洞向记者介绍。防空洞入口被茂密的杂草掩盖,洞口的岩石上留有炮弹轰击的凹坑.微风吹过壕沟,仿佛能听见当年战士们穿梭时的脚步声。距离壕洞不足十米处,就是池西区委和第三联乡办事处旧址。1943年10月,中共石公华县委在藕池河以西建立了池西区,区委设在杨林寺村,同时建立苏维埃池西区第三联乡办事处,下辖8个乡,党政军一体,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池西堡垒”。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