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石公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鄂豫边区得到扩大,为新四军进军湖南的敌后战场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点。同时,从南面钳制了盘踞武汉的日军,牵制了日军攻占常德的战略企图。
湖面上定格的英雄壮歌
在那个烽火连天、民族危亡的年代,中华大地上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而浴血奋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长沈国栋便是这千千万万英雄中的一员,他率领江南挺进支队,在敌后战场掀起了一阵阵抗日浪潮。
1945年8月14日清晨,沈国栋根据中共江南中心县委作出的“关于铲除在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的决议,亲自带领3名侦察员到刘堰桥了解敌情,途中遇上日特警班下乡“扫荡”,这时政委梁诚已率部队到达刘堰桥的上津湖畔。为了歼灭前来“扫荡”的日军,沈国栋和侦察员在堤坡下对日军射击,大部队也隔湖鸣枪助威,日军不知虚实狼狈逃窜。沈国栋率侦察员奋勇追击,日军见沈国栋兵力甚微,凶狠反扑,沈国栋下湖诱敌,待大部队赶到后全歼日军。日军对着泅水的沈国栋疯狂扫射,沈国栋不幸中弹牺牲。
“面对日寇,英勇无畏就是沈国栋的代名词。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革命信仰和奉献精神。”东升镇焦山河社区村委会副主任杨晶介绍,时至今日,沈国栋的英勇事迹仍在当地口口相传,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乡亲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烽火中建起秘密转运站
在石首,古长堤这个名字,同样也承载着一段抗战史诗,它虽然没有战场上的震天炮火,却有着在敌人眼皮下,惊心动魄的暗流涌动。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大批难民、商贾涌入四川,使四川人员剧增,各类物资极度紧缺。日军试图扼住长江的入川通道,困死四川抗日军民,进而占领整个中国。
战时口岸古长堤商埠曾在“纵七华宽三华里”的石首江北大垸古长堤地带。石公华县委、行委因势利导,在古长堤建立“两面政权”,设立“维持会”“商会”等机构,允许包括敌占区、国统区在内的所有商人来古长堤经商,还派出税警连、特务中队保护过往客商安全。通过设立税务机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到1943年年末,古长堤的客商激增到5000多户,常住人口达5万余人,各类堆积如山的南北货物在这里集散,每月征收的货物出入税30余万元。1944年最盛时期,月征税款300余万元。为鄂豫边区的建设和新四军第五师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
古长堤商埠的开辟,不仅成为了长江交通线封锁后唯一能转运南北物资入川的水上通道,也滋养了石公华抗日民主根据地,支援了鄂豫边区及新四军五师。
红色土地上的振兴答卷
回望抗战烽火,今朝绿满山川。石首人从未忘记历史赋予的红色基因,他们挥动生态画笔,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最美画卷。
近年来,桃花山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民宿餐饮、特色亮点等多方面建设,以红色研学为特色,发展红色旅游,让那段峥嵘岁月“走”出石首一隅,成为更多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石首市桃花山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曾祥盛介绍,近年来,石首桃花山镇依托湖北文旅集团旗下桃源小镇、鹿角峰两大核心景区,系统布局研学、民宿、休闲农业等多元业态。
2024年,石首市以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为核心,串联三菱湖国家湿地公园、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文明村石首市桃花山镇李花山村,建设湖北石首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以湘鄂西革命历史和抗战精神传承为文化背景,持续提升“红军树上党旗飘”红色教育品牌,为推动石首红色旅游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时间的巨轮碾过烽烟,山河早已换了容颜。但在石首桃花山下,依旧诉说着那段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如今,这幅绿色振兴的图景,正是对“传承”最生动的诠释。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化作新时代的奋斗力量,继续书写着英雄之城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