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波
近日,2025荆州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圆满落幕,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齐聚古城,参加了这场文旅盛宴。会上,荆州向全国旅行商全景式展现了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开启建设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宏伟新篇。
盛会的光影里,我想起了四百年前三位“本土文旅推手”的身影——那便是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在晚明文学革新的激流中,这三位生于斯、长于斯的荆州公安人,不仅以“公安派”的锐气划破复古文风的沉沉雾霭,更以笔作心镜,深情聚焦故乡公安的河流、田野、市井与风物。他们用独树一帜的“性灵”笔墨,为晚明的公安镌刻下鲜活而温热的文字影像,成为当之无愧的“公安文旅推荐官”。
三袁的一生,与公安水土血脉相连。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纵然宦海浮沉,足迹遍布四方,笔尖却始终牵系着家乡的草木山川、市井烟火。其笔下的公安,绝非泛泛而论的“楚地风光”,而是浸润着体温的“家山景致”,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土的熟稔与刻骨眷恋。
袁宏道对家乡的摹写尤为鲜活灵动。在《公安竹枝词》里,他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勾勒出公安乡野的日常韵律:“布谷催春到楚乡,田夫荷锸正农忙。自从梅里收新麦,不见人间几日荒。”诗中不见华辞丽藻,却精准捕捉了江汉平原公安段春耕的脉动——布谷的清啼、农人荷锄的身影、新麦归仓后的田野,宛如一卷流动的“家乡风物图鉴”,瞬间将人引入公安农耕生活的悠然节奏。
锦石滩是明代公安县著名景观“石洲待月”,为“公安八景”之一。袁宏道的《锦石滩》同样精彩,文中描绘江心涌出的石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周边江水似净练环绕,洲上繁花似锦。这般景致经他妙笔勾勒,让人对公安的奇景心生向往。
袁中道则倾心于描摹公安的水乡情韵。在《游孟家溪记》中,他细细勾勒了家乡孟家溪的景致:“溪阔丈余,水碧如黛,夹岸皆菰蒲,风过有声,如环佩鸣。渔人撒网溪中,鹭鸶随船飞落,倏忽往来。”孟家溪不过是公安一个寻常小镇,袁中道却以孩童般的纯净目光重新打量它:那如黛的水色、菰蒲随风摇曳的清响、渔人与鹭鸶间默契的互动,将一条无名溪流点染得诗意盎然。这份对“幽微景致”的专注,恰似今人发掘“家乡秘境”的旅游博主,赋予寻常风物以被凝视、被珍爱的价值。
即便是一向沉静内敛的袁宗道,也在尺牍素笺间不经意流露对家乡风物的偏爱。他在《王宪皋督学滇中归,阻风雪于公安,留觞二首其二》中写道:“最爱新年雪,能留竟日觞。”虽未直接描绘公安景色,却借雪天留客畅饮之事,传递出家乡冬日的温馨。而在致友人信中,他感慨“公安秋晚,稻粱满野,白鸥群集,登楼一望,天地皆黄,此乐非宦途可得也”,寥寥数语便晕染出江汉平原公安片区秋日丰收的壮阔图景——无垠的金黄稻田、翔集的白鸥、登楼远眺的开阔视野,其中蕴藏的,正是公安人心中那份关于“故园秋色”的永恒记忆。
他们的书写不止于自然景致,更深入市井肌理的纹理。袁宏道在《竹枝词》中捕捉公安的市集剪影:“市头米价新来贱,一斛才消二百钱。小妇牵船江上去,阿翁沽酒待归船。”市集的米价波动、妇人撑船远去的背影、老翁温酒待归的期盼,将公安水乡“靠水吃水”的生活细节徐徐铺展,如同一帧帧“家乡生活实录”,让读者指尖仿佛触碰到晚明公安那温热的人间烟火。
三袁之所以堪称“公安文旅推荐官”,其核心魅力在于“性灵”风格赋予文字的直抵人心的力量。这种风格摒弃“楚地雄奇”的宏大叙事,亦不堆砌“楚辞汉赋”的厚重典故,而是以“真”为魂,以“活”为骨,如同用手机随手记录家乡的片段,鲜活、质朴,带着泥土与河水的原生气息。
他们写家乡,有意避开文人惯用的艰深辞藻,多采撷江汉方言的明快节奏。如袁宏道《公安竹枝词》中“布谷催春到楚乡”“小妇牵船江上去”,语言直白如俚语乡音,宛若田间陌上随口哼唱的小调,读来毫无隔阂。这种“说人话”的表达,既让公安的故事深入乡邻心田,也让异乡客轻易便能踏入这片水土的脉搏。
三袁兄弟从不将家乡当作“观光景点”来远观,而是以“生活在此间”的亲历者视角书写。袁中道写孟家溪,不夸它“堪比潇湘”,只记取“渔人撒网、鹭鸶随船”的日常趣味;袁宏道写市集,不赞“商贾云集”的繁华,倒像是今日的“探店网红”,只录下“米价”“沽酒”这般琐碎却真实的细节。这种平视的、融入的姿态,让公安的山水不再是“远方的风景”,而是“推窗即见的日常”,充满了熨帖人心的亲切。
他们写家乡,情之所至,喜则直抒胸臆,念则坦荡自然。袁宗道一句“登楼一望,天地皆黄,此乐非宦途可得”,直白道尽对家乡秋色的偏嗜;袁宏道离乡时吟咏“梦里常牵公安水,船头犹带楚烟香”,将对公安的眷恋织入“水”的幽梦与“烟”的气息。无需刻意煽情,“爱乡”的情愫已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
作为“公安文旅推荐官”,三袁的贡献远超记录本身,更在于让公安之美穿透地域的藩篱,成为晚明文人圈层中一个鲜活的“文化印记”。
他们是公安风貌的“活的记忆库”。晚明的公安,虽为楚地重镇,但相关文献多着眼于城池官署,鲜有细致描摹乡野风光与市井民俗者。三袁的诗文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片空白:孟家溪的水色光影、公安市集的柴米油盐、江汉平原的春耕秋收……这些细腻如丝的记录,为后世研究晚明公安地理风物、民生百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素材,让“纸上的公安”拥有了可触可感的血肉肌理。
三袁兄弟是公安魅力的“无形推手”。三袁诗文在晚明文人圈中广为传诵,袁宏道的《公安竹枝词》、袁中道的《游孟家溪记》,让异乡士子得以透过文字“神游”公安。时人展卷,见“楚乡春事”的生机、“溪畔渔歌”的闲逸,便对这片水土心生向往——“推荐官”的如椽之笔,让公安之名随着墨香飘向更辽阔的远方。
他们更为公安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在三袁之前,荆州的文化意象常与屈原、宋玉的“楚辞悲情”紧密相连;而三袁笔下的公安,是“稻粱满野”的丰饶生机,是“小妇牵船”的灵动烟火,是“登楼望秋”的澹泊安然。这种“人间烟火的公安”,成为与“悲情楚地”并行的另一重文化意象,极大地丰富了荆州乃至楚文化的深层意蕴。
如今,重读三袁的墨痕,我们仍能从“布谷催春”的呼唤、“溪畔鹭鸶”的翩跹里,触摸到晚明公安那未曾冷却的温度。在荆州擘画建设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当下,这三位“公安文旅推荐官”留下的文字,恰似公安递给世界的一张古老而永恒鲜活的名片。诚然,世间最动人的文旅推荐,永远根植于对故乡那片土地最深沉、最本真的挚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