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2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荆州工业奏响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上接第1版)

  汤立中回忆,在那个使用打字机的年代,每争取到一位新的支持者,父亲便会郑重地将对方的名字录入筹建者名单,并反复修改、核对,最终得以定稿。“这份名单中,不仅有当时各级党员干部,还有很多普通工人、农民,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是大家共同心愿的体现。”

  短短一个月,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捐款总额达15万元。其中,旅台江陵同乡会捐赠的6600美元尤为特别。

  汤立中告诉记者,郝穴镇政府委托江陵文化名人张家清先生给旅台江陵同乡会会长钱江潮先生去信,详述了建园意义和两岸乡情。钱先生深受感动,即刻动员在台乡亲踊跃捐助。最终,在郝穴镇委、镇政府及社会各界鼎力支持下,凝聚两岸乡情与各界共识的善款迅速到位。

  1995年9月3日,江陵抗战纪念园建成。

  这座碑,守了84年

  盛夏已至,万物并秀。

  纪念园主碑上的碑文,在年复一年的精心描摹下,愈发显得遒劲深沉,历久弥新。“‘浩气长存’四个字,是先父题写的,它凝聚了江陵人民对抗战英烈的缅怀之情。”汤立中拾级而上,绕行到主碑前说。

  主碑前方,一位父亲弯着腰,耐心为3名小女孩拍照。阳光洒在她们身上,也洒在30年前立起的牌坊上。

  “抗日丰碑如巍巍荆堤千秋固,报国勋业似滚滚长江万古流。”年龄稍长的女孩大声念着南面匾额上的楹联,“这是我们江陵籍的老红军、开国少将谭友林将军题写的……”父亲话音未落,女孩便抢着说:“老师讲过!”

  眼前的景象让汤立中停下脚步。“落成那天,近千余名江陵老乡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剪彩仪式。”他回忆道,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兵,有从台湾专程赶来的抗日老兵、有带着家人前来的将士后代,也有许多关心这段历史的社会人士,剪彩的剪刀一落下,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如今的江陵抗战纪念园,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汤立中依然笔耕不辍,潜心研究家乡历史人文、著书立说,以文字让红色故事薪火相传;清明时节,蒙蒙细雨,年轻党员们肃立在金德洋题写的原碑前,献上白菊;县档案馆积极组织史志专家走进江陵各中小学校,为学生们生动讲述红色记忆……

  84年前的忠魂石碑,30年守护的抗战纪念园,共同构筑起郝穴镇的精神地标。历史在这里被铭记、被讲述,最终融入血脉,化作江陵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