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铁牛矶,古铜色的镇水铁牛静卧江畔。它宽厚的脊背上,累累凹痕清晰可见。
“爷爷,牛身上怎么有那么多洞啊?”小男孩踮着脚,好奇地指着那些“印记”。
“那是打仗留下的,爷爷当年也像你这么大……”孩子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转身又跑进草丛嬉戏去了。
再向东200米,一座石牌坊巍然矗立。
这里是江陵抗战纪念园,1941年7月25日江陵战役的主战场,“广德部队江陵各战役阵亡将士公墓”15个由金德洋将军题写的大字赫然醒目。
“这里长眠着700多位将士。”江陵史志学会会长汤立中说,广德部队师长金德洋,是历经武汉会战、昆仑关血战、荆沙之役、长沙会战的抗日英雄,在率部痛击日寇后,当年在江陵亲手立起了这座不朽丰碑。
长江边的血色记忆
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宛若巨龙盘旋在荆楚大地,见证了江陵的沧桑巨变。
时钟回拨至80多年前。
抗战烽火席卷,武汉、宜昌、沙市相继陷落。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江陵县政府迁至郝穴。这座扼守长江、直通湖南的深水码头重镇,一跃成为江陵地区的抗战中枢,也成了日寇的“眼中钉”。
灾难接踵而至。1940年6月6日,9架日机3次轰炸,158名无辜平民殒命,九华寺、镇安寺等古迹化作瓦砾。1941年7月19日,5架敌机再次轰炸,14人罹难、25栋房屋倾颓……这些数字,在连续两年的间歇性轰炸中持续上升,7000多居民沦为难民。
为了保卫郝穴,驻守郝穴一带的79军43师(广德部队)在师长金德洋的率领下奋起反击,与日寇激战5昼夜,部队伤亡达到700人。为了阻止敌军东进,驻守九华寺的一个连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当时新四军基干队长周家齐被捕后,在四岔口高呼‘共产党万岁’,被日军割下头颅,挂在桥头示众。”汤立中说,他们走访的不少亲历者在讲述这段历史时,都忍不住哽咽。
据《江陵记忆》记载,1940年至1945年6年间,日军采取飞机轰炸、地面攻打、水上封锁、军事占领等手段,残忍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数百人,炸毁、烧毁房屋2400余栋。那个曾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盛景的“小汉口”,在日寇铁蹄下化为焦土。
光阴流转,硝烟散尽,然而凝固于方寸之间的历史影像,依然清晰如昨。
46个名字,一座抗战纪念园
汤立中翻开《江陵记忆》的插图向记者展示,里面每一张黑白照片,都是时光在民族记忆中刻下的痕迹。先辈抗击强敌时坚韧的背影,轰炸过后的断壁残垣,还有荆江畔镇水铁牛上满布的弹痕……山河不言,却从未遗忘。
纪念园后部一侧的副碑上,刻有为江陵县抗战纪念园捐款的46名捐赠者姓名。每每行至此处,汤立中的目光总会在“汤仙遇”这个名字上停留——这是他的父亲。
“1995年,时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我父亲首倡修建这座纪念园。”谈及父亲,78岁的汤立中言语间充满自豪。
彼时,汤仙遇凭借行医声望与各界往来密切,常在诊病间隙向前来求医的人提及此事。随着消息的扩散,支持者日渐增多。
(下转第2版)□见习记者彭润杰记者胡嫚嫚胡威虎陈孝伍卢艳通讯员汤立中袁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