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7版:文化荆州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荆州

袁照:公安袁氏家风浸润出的儒吏


  □ 余波

  暮色漫漶的傍晚,同住一个小区的文史收藏家葛老师给我发来一张信札照片。纸页泛着经年的米黄,墨迹却依旧清晰。这是“公安三袁”之中袁宏道的六世孙——袁照,在句容任上写给同僚秦焕(字笠翁)的一封信函。字里行间,不仅藏着袁氏后人的为官轨迹,更承载了一段跨越数百年的家风传承。让我们清晰看见:从公安派“独抒性灵、求真务实”的文脉基因,到袁照以“儒吏”之身践行的民生实务。袁氏家风,如公安的雨、句容的风,润物无声,却掷地铿锵。

  袁照,字万皆,湖北公安人,附贡生出身,乃袁宏道六世孙。他出生时,先祖“公安三袁”的声名已如暮云垂野,笼罩荆楚文坛。然而他并未借这重云翳走科举捷径,而是以附贡生身份,一步步踏实迈入仕途。同治七年(1868年),袁照初任江宁(今南京)南捕通判,主管一县治安司法,负责城内的陆上缉捕事务,便展现出鲜明的务实作风:案卷逐页细审,案情必实地核查,即便偏远村落的纠纷,也亲自前往厘清。同僚笑他“迂”,他却正色回应:“先祖为文求‘真’,我为官更当求‘实’。”

  光绪四年(1878年)袁照调任句容(现江苏省句容市),权知句容县事(即担任句容知县)。自此,他开始了在句容长达十年的任期,并将袁氏家风拆作砖石瓦砾,细细砌进这座小城的肌理。

  在句容任上,袁照可谓政绩卓著。他见句容城墙夯土不实,他亲勘城郭,指着薄弱处对工匠说:“这是百姓屏障,半分马虎不得。”亲自督工,以青砖重砌东西堞楼。据《光绪句容县志》载,他于“光绪五年捐廉重建东门”。这份亲力亲为的较真,承接的正是袁氏“做事不避繁琐、只求扎实”的门风。

  当时,天花肆虐,民间仍信“求神避痘”,他力排众议引入牛痘接种法,设立官局免费为孩童施种,还亲自向百姓讲解医理。这般“敢破俗、重民生”的决断,恰是袁氏“以民为本、不循旧弊”家风的体现——袁宗道“为学当有益于天下”之理念,到了他这里,化作“为官当解民之困”的实践。

  他还捐出养廉银兴办育婴堂,收养弃婴;筹集四千缗钱续建华阳书院,亲督工匠修复文庙。《句容县志》称其“人皆称为儒吏”。“儒吏”二字,正是袁氏“文以载道、行以济世”家风的当代延续。

  光绪四年句容大旱,田地龟裂,河塘见底。袁照没有躲在衙中发告示,而是带着属吏来到宝华山麓,与乡民一同跪在青石板上焚香祈雨。在致秦焕的手札中,他写道:“三日灵雨之应,实由阁下同诸公至诚之念所感。”这不是迷信鬼神,而是深知:百姓所求的,是“有人同担艰困”的那份安心。这一跪,跪出的是袁氏“不尚虚浮、唯重真心”的家风。雨落之后,他创建宝华龙神祠,复建茅山下泊宫华阳书院,又筹款续修文庙,亲自主持工程。

  作为袁宏道的后代,袁照深知家风的传承不仅在行,亦在文脉。他血液中流淌着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基因,诗作《过长湖》中“水阔云低雁字横,秋风先到公安城”之句,既牵念故乡,也呼应着先祖“以诗明心”的传统。

  在句容任上,他遍访吴越藏书家,校勘《袁中郎全集》,逐字核对补缺,守护家族文脉;政务之暇手辑《小学》一书,以《论语 ・ 弟子章》为纲,引经据典加以阐释,并注“童蒙之教,非止识字,当养性灵之本”。这份“以文化人”的追求,正与袁宏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念一脉相承,让袁氏家风从纸页走入现实,成为滋养句容学子的精神泉源。

  在他致秦焕的信末,这样写道:“弟赋性迂拙,阙误甚多,何能仰召天和,更望明赐箴规,为荷。”没有官员的倨傲,唯有文人的温润与真诚。这是公安派“不倨傲、尚真心”品格的延续。袁宏道交游“以真心待之,不饰虚言”,袁照则将这份真诚带进了官场。其字里行间尽显一个“真”字,是先祖的文髓,也是他为官为人的底色。

  如今的句容,华阳书院飞檐依旧在细雨中低语。袁照这位袁宏道的六世孙,从未刻意标榜家风,却早已把家风刻进骨血:修堞楼的扎实、设牛痘局的果决、办书院的赤诚、校文献的执着……让袁氏“求真务实、以文济世、独抒性灵”的家风,在句容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他留下的不仅是政绩与典籍,更是一种跨越数百年的精神传承。最好的家风,从来不是高悬于堂的训词,而是像他这样,将先祖精神烙进生命、落于行动,让每一件实事、每一通信札、每一卷方志,都成为家风最鲜活、最铿锵的解读。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