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5版:健康周刊 PDF版下载

版面: 健康周刊

刘霞:用显微镜下的刻度,丈量生命的纬度


    刘霞博士查房。

  □ 记者 王克勤 冯政 特约记者 夏自宇 通讯员 鲁萌 胡艺之

  人物名片

  刘霞,医学博士,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

  从整日埋首于实验室,沉浸在科研世界的“博士”,到守护病患健康的临床“医师”。身份的蜕变,是医者仁心的种子在显微镜下破壳后,在守护健康的土壤里向阳生长的过程。

  查房时多看一眼,就是患者命运的转折

  “昨天还能抬手,今天怎么突然动不了?”某日查房时,刘霞心中一惊。这位70岁的脑梗患者,入院时手就无法自如活动,连说话都吃力。经过治疗,右手原本还能抬离床面,可此刻却无力地垂在床边。这个细微的变化,让刘霞瞬间警觉,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

  30分钟后,CT血管成像显示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必须马上手术!”刘霞一边联系上级医生,一边向家属解释:“现在就像水管堵死了,抢在脑细胞坏死之前疏通,恢复脑血流供给,才能保住脑功能。”2小时后,介入团队完成血管内取栓。术后第二天,李奶奶的右手已能握住孙子递来的橘子。

  作为管床医生,刘霞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如同精密的“预警雷达”。她常说:“我们虽不是执刀的主角,但早一分钟发现病情变化,就能为手术争取到宝贵的黄金时间。对我们而言,任何一点异常,都像是黑暗中的信号弹,绝不能忽视。”正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许多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每次看到病人恢复健康,我都感到无比欣慰。”刘霞感慨地说,“这是对我们所有努力的最佳回报。”

  科研与临床双向奔赴

  “读博士期间,跟着导师研究脑出血治疗。”刘霞笑着说:“那时候,每天面对的是实验数据和复杂的理论模型。那段经历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可我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工作后,刘霞渐渐地发现,真正的满足感源自直接帮助那些需要医疗援助的人。

  “现在,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临床,特别是脑梗的治疗上。”她说,“这不仅仅是工作内容的变化,更是心态上的转变。看着患者从入院时的焦虑不安,到出院时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拥有丰富科研背景的刘霞深知基础研究对于实际治疗的重要性。“以前在实验室积累的知识,现在都在临床上派上了大用场。”她笑着说,“对炎症、水肿及神经细胞坏死机制的深入理解,让我能更清晰地向患者解释病情,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4年,刘霞研究的项目:二氢杨梅素通过system Xc-途径逆转LCN2的作用减轻脑出血,为脑出血的治疗和药物研发带来了全新的见解,成功获得省基金的支持。这不仅是对她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激励她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的强大动力。

  对未来的工作,刘霞表示,医学是一条漫长的旅程,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希望能治愈更多患者。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