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江津笔会

沙市码头为历代的水军基地和军事要塞

  楚国的兴盛带动了沙市港口的繁荣,春秋时期,沙市名津,“津”即渡口之意。所谓“江水至江津,非方舟不可涉也”的记载,一是反映当时沙市江面宽阔,风浪大;二是说明沙市是长江上的一个渡口,已有了渡运与航运的分工;三是反映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高的船运技术。

  战国时期,沙市转而名夏首,因为沙市在夏水受江之首,故名。屈原被顷襄王放逐后,曾在《哀郢》一诗中写道:“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见。”当初,鄂君启的商船队也是在沙市折入内河而到达郢城的。可随着楚国的衰弱,码头的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江陵港的兴起

  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接位。在其统治期间,国势更加衰弱。公元前279年,秦昭王遣白起率军攻楚,次年,白起拔郢,火烧了纪南城。楚国被迫北徙,纪南城和郢都古港也因此而毁于一旦。兴盛了800年的楚国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统治原楚国这一都会之区,秦国在纪郢旧址东南3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新城,设置郡县,是为郢城。为秦时南郡郡治所在地,西汉时置郡县。郢城兴盛时间不长,王莽篡汉后废了该城,被临长江而建的江陵城所取代,也就是现在的荆州城。

  秦朝大修“驰道”,实行“车同轨”,原“秦楚大道”再经培筑,成为“南极吴楚”的著名驰道的一部分,使得江陵城成为连接东西南北的水陆枢纽。

  到汉代的江陵港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不仅城内城外修筑了供船舶停靠的码头,而且城内还有规模较大的造船基地。特别是西汉末期,北方土地兼并激烈,社会矛盾激化,天灾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人口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使得荆沙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更加发达。

  荆沙一带商业航运非常活跃,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11月,吕蒙袭荆州时,就利用了荆沙地区商船往来活跃,为人们日常所习见这一点,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取得了胜利。“吕蒙白衣渡江”的故事,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江陵港口的商业繁荣。

  沙市码头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沙市在荆州城东南,紧邻荆州城。在荆州城建立后,江水遇阻,转而向南,促使长江河床在此逐渐南移,原来在荆州城外东南一带的长江河床也渐渐淤塞成滩,沙市北面的杨泗洲一带已经和陆地连接起来。江水流至沙市西北被分成南北两江。北江从荆州城东,经南湖、北湖,沿沙市北面而过,南江大抵就是现荆州河床,江水流至荆州城东南25里、南北江合流。北江狭窄且成弯弧,两岸是陆地沙洲,是船舶靠泊栖息的理想之处。

  东汉时,沙市开始以“津乡”之名见于史籍。光武初年,岑彭“引兵还屯津乡,当荆州要会”。所谓荆州要会,是因为沙市是临江的渡口。荆州以上,江中多洲,大小江洲分布在松滋至江陵的江面上,洲多滩浅,无法涉渡,唯江陵以东江面无洲,“江水自此益大,一曰大岸”,始可南渡。而且,连接长江和汉水的内河水道在沙市与长江接通,通往南方,联系湘、资、沅、澧水系的内河受江口就在沙市对岸。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地处荆州城前哨,当荆扬之咽喉,因此,沙市军事地位尤为突出,它是荆州的水军基地和军事要塞。

  西汉末年,公孙述称白帝于蜀。为防刘秀兼并,公孙述派田戎、任满等率领几万水军沿江东下,田戎占领夷陵、荆州等地之后,就屯兵在沙市。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于东汉王朝,为了收复蜀地,特派征南大将军岑彭率军讨伐驻扎在沙市的田戎。岑彭占领沙市后,准备次年收复蜀国,但因“夹川谷少,水险难漕”,只得暂停出兵。为防止公孙述进攻,便派威虏将军冯骏驻江州,都尉田鸿驻夷陵,自己亲自率兵驻扎在沙市。

  东汉中期以后,长江中下游一带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特别是黄巾大起义后,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不断召募军队,扩充势力。并占据荆沙,使沙市成为其重点经营的军事要塞。

  公元208年,曹操企图一举统一南方,带领大军南下,迅速占领荆州的部分地区,刘备退驻樊口,沙市又成为曹操的水军基地。曹操在这里收编了荆州水师。同年,曹操与孙、刘联军争锋于赤壁,就是从这里誓师出发的。

  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荆州位于三国接壤地带,兵争更加激烈。随着军事地位的加强,沙市开始出现了城邑。

  《后汉光武纪注》说:“南郡有津乡,故城在今荆州江陵县东。”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沙市东郊临近古夏首的范家渊,就发现一处汉代文化遗址,从调查发现的建筑遗迹及遗址所处地理位置考析,当属一般城邑。不过,城邑规模不大,而且没有城垣,因地势而布局,城邑的军事防御主要是利用周围的江河作为城邑的安全保护。城邑的出现,使完全依附于荆州城的沙市港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本版除署名外,文图均由余波收集整理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