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江津笔会

晋朝时期的沙市码头

    沙市是全国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由于荆南、益、梁、宁等州贡赋都在沙市转运,所以沙市还有“奉城”之称。

  晋代,由于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自北向南下降和北半球科氏力的作用,长江河道出现了明显的南移现象。这一时期,原本紧邻长江的江陵城,因为城南门外河道开始淤塞,形成沙洲或浅滩,航船泊岸不得不向东边的沙市转移。商业方面,晋室南渡后,中原财富大多转移至江南地区,商业仍然兴盛,最大商业中心为建康,也就是现在的扬州,其次就是江陵,在全国排名第二,这也是在历朝历代商业经济上江陵最鼎盛的时候。

  沙市码头是全国最大的贡赋集散中心

  在西晋的时候,沙市名江津,又名江津戍。从它的名字上就可以知道,它在军事上仍为屯戍之所,而且,沙市港口最重要的存在,还因为它还是各州郡向国都洛阳缴纳贡赋的港口。

  沙市港口的重要性,来源于西晋的大将军杜预。三国后期,灭吴名将杜预堪称当时最牛的全能型人才,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要是早生二十年,和关羽肯定有的聊。

  他爷爷官至尚书仆射,杜预是个标准的官三代。但人家既不坑爹,也不坑爷,相反,杜预不仅在军事上有着高深造诣,在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甚至书法和工程学方面都无一不精。当时的人都知道杜预博学多才,于是送他“杜武库”的美称,意思是说他就像武器库一样,样样都有,什么都知道。

  也就是这个牛人,在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杜预率十万主力攻克荆州城,结束了荆州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纷争局面,全国也归于统一。

  由于汉魏时期荆沙一带几次遭大洪水的淹没,洪水退后,泥沙淤积,使得“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北无通路”。为了使江南漕运贡赋能够走近路到达洛阳,都督荆州诸军事的杜预“乃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也就是说,杜预通过杨夏水道把长江和汉水联系起来。这样能使荆南和益、梁、宁等州贡赋到达洛阳的运输距离缩短一百多里,避免了荆江及汉江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西晋时,朝廷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南方贡赋,以致“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朝廷一半的收入都依靠南方各州郡上缴的赋税。每年南方各州郡所产粮食和犀兕、象牙、翡翠、楠梓木、黄金等贡品均先集结沙市地区,然后由军队护卫从水路送达南阳,再转陆运送达京师,沙市成为了南北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由于荆南、益、梁、宁等州贡赋都在沙市转运,所以沙市还有“奉城”之称。

  桓温为荆江大堤奠基

  桓温是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也是晋明帝的驸马,永和元年(345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桓温出镇荆州后,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震,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

  桓温不仅仅是东晋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对江河堤防事业十分重视,是荆江大堤的奠基人,东晋永和元年(345年),桓温镇守荆州,认为江水对城市的威胁很大,为了防止江水再涨,漂没城邑,保境安民。桓温命令部将陈遵在江陵城西至城南筑堤。由于堤身坚厚,耗资巨大,称为为“寸金堤”。史学家一致认为,这就是荆江大堤的修筑之始。

  《晋书》里没有对该事情进行明确的记载,而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记录过此事,该书描述“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遵善于方功,使人打鼓远听之,知地势高下,依傍创筑。略无差矣。”这里对陈遵率领百姓修建大堤的事情记录得较为详细。

  此堤沿荆州城公安门外向东南延伸至今一担土、鲁家台,沿荆沙河南侧经白云桥转而南至沙市的迎禧街。此堤在白云桥南,曲成弓形,堤外形成江津湾。东晋乐府《那呵滩》里的“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说的便是此湾。

  据南朝盛弘之《荆州记》载,该大堤修建好后,“缘城堤边,悉植细柳,绿条散风,清阴交陌”。这是荆江大堤最早关于在大堤两边栽植防护林的记载,可见当时的江陵堤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景观。沙市人常去大堤赏江景的习惯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江左大镇莫过荆扬

  东晋时,一些拥有重兵的将领为争夺荆沙地区,每率舟师大战于此。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桓振劫持晋帝屯驻江津,修建江津行宫。次年,刘毅攻打江津。桓振等被迫退出江津。义熙六年(410年),徐道覆率二万余人攻打荆州,与荆州刺史刘道规战于江津,道覆兵败,弃船而走。义熙八年(412年),刘裕大将王镇恶又亲率上百艘战舰袭击刘毅,在沙市舍舟登陆,一举攻克了江陵。刘宋孝建二年(455年),南郡王、荆州刺史刘义宣举兵,率众十万,从沙市出发的战舰竟绵延数百里。港埠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东晋后期,兵家必争的荆州逐渐从战争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持续了汉朝时的辉煌,进入了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一跃成为长江中游第一大城市。到南朝时,沙市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和漕运港口,而且明显地显现出商业港口的特色。“布帆百馀幅,环环在江津。”据有关史料分析,当时的港口在今沙市白云桥一带。

  南朝全国有两大重镇,就时荆州和扬州,史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谢安有言:“荆扬相衡,则天下平。”《宋书》称:“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扬州根本,委荆以阃外。”又称“江左以来,树根本于扬越,任推毂于荆楚。”也就是说,当时荆州、扬州两个城市的人口总和,都占了全国的一半,国家的根本在扬州,而推动全国发展的要属于荆州。南朝的两州刺史皆为宗室诸王或皇帝亲信,当时荆州治所在江陵,扬州治所在首都建康。宋武帝刘裕临终时一再嘱咐,荆州只有派自己的皇子前去镇守他才放心。其军事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