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江津笔会

作木如做人

  荆日杂谈

  □陈白云

  老宅要修整了。想以后双休潜到那边看书练字、写作习武,闲暇时再种点青菜萝卜,植一些梅兰竹菊,在“慢”生活中雕刻时光、寻找丢失的童年。

  决定了,请童木匠。

  童木匠可不一般,不仅技艺精湛,还是一个爱读书的“木秀才”,有自己的一套木学理论:胸有成象方可动,三分画线七分做,画错一道线,废掉一根料;万木寻踪皆有灵,心怀敬畏用真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每一道工序。

  去请童师傅那天,他正在家看《上新了·故宫》。在路上,他余兴未了,指着一幢幢高楼大厦说,现在纯木结构的房子几乎绝迹,我可能是全镇最后一个老式木匠了。

  因为找不到下手,童师傅一个电话把改行在城里搞装修的徒弟邀了过来。

  童师傅打开工具包时,我被怔住了,映入眼帘的是墨斗、画签、角尺、斧头、锯子、车钻、凿子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什物,加起来足有百斤重。童师傅中气十足,可别小瞧这些“吃饭的家伙”,里面道道深着呢,光刨子有就圆刀刨、清口刨和长、中、短刨,锯子分长开锯、线锯、弓形锯、双人锯等,铲也有一字铲、斜口铲、圆口铲、三角铲,可谓各尽其才、各有所用。

  童师傅问我门、窗、柜有何讲究?我说“七门”要体现严正、“五窗”要突出古朴、“三柜”要彰显渊博。童师傅点点头,“噗”地一下拉开鲁班尺,量起长短不同、厚薄不一的木料来。只见师徒二人一会向上、一会向下,一会向前、一会向后,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在他们面前,木料不单是木料,还有传承、专注和向往。如此比划半天,客厅内便码满了各类准料。

  原来,在木匠心里,这就是胸有成竹。我问童师傅,是否有失误或失算的时候?只见他外套一脱,这点都搞不明白,还叫啥“木秀才”?

  此时,童师傅弓步以待,徒弟心领神会,双人锯每锯到底,轻重缓急掌握得当,半盅茶水功夫,三张木板就驾在木马上。童师傅端起墨斗,在一扎一拉间弹上墨线,在一凿一锤中打上榫眼,丝毫不偏,恰到好处。

  童师傅说,古代许多木质塔楼未用一钉一铆,靠木头之间的阴阳、凹凸、伸缩来咬合,屹立千年而不倒,就是采用的榫卯法。按榫头的形状分,计有:直角榫、燕尾榫、椭圆榫、圆榫、月牙榫。按榫头的数目分,计有:单榫、双榫、多榫。按榫肩的数目分,计有:单肩榫、双肩榫、多肩榫。按榫头和榫眼的接合方式分,计有:开口榫、闭口榫、半闭口榫、贯通榫与不贯通榫。按榫端是否外漏分,计有:明榫与暗榫。按榫头与方料的关系分,计有:整体榫、插入榫,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总之,榫头和卯眼丝丝入缝,留不得一毫缝隙。

  当天下午,七门做好了两门,五窗镶好两窗。童师傅徒弟笑道,这叫滴水不漏。

  三天后,该做柜了。童师傅却犹豫了,说做柜不如买柜,两个书柜一个衣柜起码要五天时间,要做就做最好的,和你这宅子才配称,还须借鉴明清风格,上庭、中腰、下柱、八角都要造点型,面带牡丹,环刻瑞兽,才有味道。这样下来,至少得十天时间。

  我点了点头,做!童师傅这才将锯子、铲子锉了一遍,把刨子、凿子、斧头都磨了一回,个个刃口发亮。

  临近时间节点,我来看“清样”——书柜的图案、结构、形式均达到了完美境界,上面看不见一颗钉子、一点胶水。难道童师傅亦用的“千年古法”?我这书柜可要装好几千册书的呢!

  正为其结实担忧,童师傅有板有眼道,这里严丝合缝,实际是暗双榫;这些云型、心形、莲花形,做工更为讲究,采取的是几形榫、插肩榫等;这个拐角有精气神,使劲摇晃也纹丝不动,行家一看便是抄手榫。打个比方,它们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下面的根须早已深入地底、盘根错节,历经几十上百年都不会断折和松散。

  木道嬗变,随物赋行,一件书柜竟有如此大的学问。结工钱时,我特地给童师傅多付了报酬,只当少写了一篇文章、少拿了一次稿费,毕竟这里将是我最重要的创作之地。

  送童师傅回家的路上,他郑重地说,以前拜师仪式上,师父会给徒弟准备四份“拜师礼”,也是木工行业的传统工具--鲁班尺、墨斗、刨子和拉杆钻,它们分别象征着规矩、正直、努力和钻研。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可没少吃苦头,更不敢走错一步路啊!

  。回想童师傅的每一句话,这位对待木工手艺要求极为严苛且言行有度的匠人,颇有君子之风——正如他所展示的,用一生在木料的打眼、凿槽、留卯、做榫中修行,吃最大的苦,选最好的料,用最诚的心,做最上乘的作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