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读书心得 □王梓依 某天约了一个朋友吃饭,因为到得太早,在路边一间小书店打发时光。在小书店的一个角落,看到这本半新不旧的《半暖时光》,一半冲着桐华、一半冲着特价,就这么带回了这本书。 之后,一直就扔在餐桌上,吃饭喝茶的间隙翻上几页,心想着无非又是一个傻白甜的灰姑娘遇上脑子不够用的王子的故事,而且头几章的确在不断印证我的猜想。某天,网络信号差到玩不了手机,索性一口气读完了余下的大半本。故事的确就是隔代情仇、报应不爽的言情套路,海派的精致与乡野的粗糙、卑微的努力与命运的嘲讽,诸多戏剧冲突安排得严密精彩但却难脱俗套,一如既往地昭示着“人在做、天在看”的俗世道德,不过“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结局以及贯穿期间的主题——"ev-eryonedeservesasecondchance",我理解为“宽恕”,倒是让我颇为欣赏。 书里,沈侯对颜晓晨的爱是温暖的,但沈家造成颜父的离世是寒冷的;程致远对颜晓晨的守护是光明的,但驾车撞上颜父是黑暗的。光明总是与黑暗交错,寒冷总是和温暖相随,在这半明半暗、半冷半暖的时光里,没有百分百的幸福,也没有百分百的苦痛。爱是真的、守护是真的;痛是真的、伤害也是真的。放下仇恨,去原谅、去宽恕,甚至去爱,未免过不了颜母这一关;延续仇恨,在道德上继续碾压仇家,却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五年来,父亲的离世、母亲的颓废、内心的艰辛与沈侯的爱、程致远的好、自己欠的“债”,颜晓晨面对着比“老婆和老娘同时掉进河里”更残酷、尖锐的选择。 其实关于恶与宽恕,似乎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以德报怨”往往意难平,而一味“以牙还牙”,快意恩仇的同时,也不免戾气太重。颜晓晨希望靠努力、程致远希望靠守护、沈侯希望靠爱,求得各自内心深处的宽恕,爱人与仇家、恩人与凶手,角色交织、情绪交织、矛盾交织,颜晓晨腹中的胎儿竟成了全部关系、所有矛盾的集中点,有沈、颜两家的骨血和程家的颜面,最终,颜母手中的剪刀挑断了全部的矛盾,鲜血洗刷了鲜血,未曾临世的生命解脱了已经离去的生命,好像一切都没有来过,但一切都回不到从前。正如沈侯最后所说的:如果我能...也许我们会有一个相似的开始,却会有一个绝对不同的结局。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故事的最后,颜晓晨选择和母亲回到老家,继续读书考研;程致远把掌心的戒指收进钱包;沈侯赶到检票口却喊不出那一句“小小”。但所有人都相信,一切真的会好起来,会努力让自己幸福,因为你希望我过得幸福,只是抱歉我不能参与你的幸福,而请记住,在你的幸福之外,有一个人永远祝福你的幸福。这样的结局真好,我原谅了你,也放过了自己,从此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掩卷遐思,快节奏的社会、高强度的生活,让日子过得很累、幸福变得很难,所以很多东西都开始打折扣,吃饭要“半饱”,恋爱要“半糖”,桐华的故事又告诉我们:再美的时光,也只是“半暖”。其实,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若总盯着那不饱、不糖、不暖的人和事,用错误惩罚错误,拿伤害增加伤害,那就真的幸福屈指可数、人生了无颜色。既然有阳光就有阴影,那就自己选择面朝太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