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9版:文学副刊

我爱我的小书房

  □彭桂生

  附庸风雅:窃与书房起名

  多少次梦中我曾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住着单位分配的的福利房,一家三代五口只能挤住在一起。幻想独处一室,岂不是痴人说梦。后因儿子媳妇创业购房分居,我才享有了一间书房,这得益于老伴的善解人意。十几平方米面积,不大也不小,可房内被数张书柜,一套办公桌椅占居,空间就略显窄小,但我已经是非常满足了。书房是一个栖息灵魂、抒发胸臆、释放情感、收藏记忆,较为封闭的私人空间。可以在这个地方静下心来,睹物、思人、品史,思绪连绵,挥笔纵橫。如今终于梦想成真,哪还能嫌小。

  如何为书房起名呢?古代文学大师们把书房比作天堂,只因它是一个积聚着香气的地方,有木香、纸香、墨香、书香,还有精神的芳香。不少书房名别致优雅,风格迥异,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特别是大文豪鲁迅先生读书的“三味书屋”则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意味深长,境界深邃,那种格局和感觉是他人难以体会到的。我则是突发奇想,偶然所得,报友们一次在朱河王安华家中聚会,都向篆刻书法家万运格老师索字题词。我竟灵感一现,突然想到了“书馨轩”三个字,轩的本意是指高大,也指小屋子或车、窗户或门。含义是指好的气质,优雅、高尚,意蕴丰富、志趣高雅。更重要的是好记好解,通俗易懂,这也是我本身心灵的真实流露。我虽不是一介文人,却也趋其风雅了一把,终于有了一个心有所属的书房雅号,从字面上就能感觉到透出来的浓浓书香气息和韵味。

  饱览群书:乐与作者对话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我爱看书,也爱藏书,更爱收集监利本土作家著书,尤其是监利人主办的各类报刊杂志,我是情有独钟,善为珍藏,每寻觅到心仪的一本书或一期杂志就像获得了一件稀世宝物。如今,我书房的柜中、箱内和地上,都放满了几千部各类书籍、数百本小人图书、上万份报纸。甚至两面墙上我都精心装点,挂滿了名人书画和民报生肖报等,一股书香气息就会扑面而来,我则忘情吸吮着,惬意享受着这片芳草地,并与之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在我收藏的近600部书、300位本土作家和编辑中,既有将军和市委书记,也有地道的农民作家;既有老学究,也有初学爱好者;既有故去的儒雅领导,也有健在的专、业余作家和诗人。他们情注笔端,妙笔生花,挥笔成文,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有的则每日成文,出版著作多达20多部,洋洋数百万字,篇篇精彩,字字珠矶,好不让人心生钦慕和敬佩。而且巾帼不让须眉,还涌现出了一批当代的女作家、女诗人,尤其是监利女子读书会,汇聚了这群活力四射、才貌双全的女士,她们的作品频出,专集陆续出版,尤似繁花盛开,在监利文坛上争奇斗艳,千姿百态,芳香四溢,给人们留下了美的享受。

  我经常伫立房间,凝神静思,情不自抑。捧读他们的书,我姿意在隽丽秀美的文字中游历,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觅,在叙事抒情的诗行中思索,那些熟悉的名字和伟岸的形象,就会一一浮现在我面前,仿佛在与他们絮语对话,促膝交谈。是他们的作品,更是他们的人品,从而丰盈了我的心灵,开阔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热情。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清。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收藏记忆:好与笔墨为伍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一日千里,不复重来。监利建县已有1800年历史,素有鱼米之乡和小城大爱美称的监利,物华天宝,文化灿烂。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出现了一大批文人墨客,作家诗人,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动人篇章和流芳百世的坚实足迹,为美丽多情的监利增添了夺目光彩,值得我们去歌颂、去弘扬、去传承。对于收藏者来说,与其说是收藏书报杂志,不如说是留下历史、留下记忆、留下乡愁,留住美好过去和万千世界。传承纸质文化,就是传承几千年优秀的中华文明。纸质品虽然与现代网络媒体发生碰撞和冲突,但她永远不会凋谢、终结和消亡,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报纸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书房亦如一处知识乐园,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源泉,给予了人们宝贵的精神营养和力量。

  于是乎,在文学道路上,我不断观察和探索,发现和积淀,毅然拿起手中的笔,为时代讴歌,为人民发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注入笔端,书写出不愧于时代的文章。尤其是退休赋闲后,不遗余力地坚持学习,拜师访友,码字爬格,拟稿撰文,每每见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见诸报端,好象农民收获了粮食,工人完成了建筑,一种成就感和喜悦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一种雅趣,一种素养,一种文化滋润和熏陶,就会让自己找准人生目标,提升人生价值。才能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回报社会,报答党和人民养育、栽培和再造之恩。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家附近骤然耸立起了宏泰广场高层电梯住宅楼,但我们初衷未改,丝毫不为所动。依然一往情深——爱着我那熟悉的老旧居、爱着我那温馨的小书房。

3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