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9版:文学副刊

梦想,在海上放飞
——油印小报《海峰报》创刊始末

  □徐进

  笔者离开部队已有33年,有些人与事在头脑中都有些模糊了。但是1986年5月至1987年10月连队创办的一份油印小报《海峰报》,却是记忆犹新,与战友们度过的这段时光,尽管时光流逝,但深深印在记忆的屏幕上,感觉就好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

  海军岸导39营,驻扎在东海前哨浙江舟山市朱家尖岛上。这里远离城镇,交通不便,部队驻地,就是舟山的高山,叫大青山,条件很艰苦,文化生活也很单调,干部战士心情一直较为压抑。

  1986年5月的一天,当时二连副连长许诗俊把文书赵成武、俞焕宽、朱律田、黄自平、吴建平、徐建生几位战友和笔者叫到连部开了个会,说是开会,其实就是座谈商量办报的事,他说,因为连文化氛围很浓,人才较多,黑板报一直办得很好,很有特色,营里多次表扬。有这么多优势资源和好的条件,能不能办一张油印小报,成立一个写作班子,对外叫诗社。当时大家畅所欲言,积极性很高,一致同意办报,让连里有一个活跃的文艺平台,是一件很好的事。这样经过大家初步的讨论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报纸为月刊,对开四版。成立编委会,社长为许诗俊,总编辑是赵成武,稿件由赵成武组稿,许诗俊审稿。一版编辑赵成武、吴建平,二版编辑徐进、朱律田,三版编辑俞焕宽、徐建生,四版编辑赵成武、黄自平。黄自平负责版面编辑和校对。许副连长让大家回去各自再思考一下,多提意见、建议,争取把报纸办好,过几天碰头再商量出刊的事。

  报纸的名字,也费了好多心思,原先叫海岛报,因部队地处舟山群岛,或叫海山报,觉得都不妥,不如意,后来一致同意叫《海峰报》。因部队驻地就叫大青山,是舟山的大山峰,主峰285米,取意为海上的山峰,故名。

  又过了几天,许副连长把我们叫去,说准备出一期试刊号,各版面编辑组稿之后,交给赵成武阅稿把关,然后再交给许副连长审稿,最后由黄志平排版、刻印。报纸印好后由许副连长和赵成武审查,许副连长看后,觉得排版、刻印不到位,连续三次找大家座谈,商量解决办法。

  两天之后,由许副连长亲自示范刻印的创刊号终于出炉,较之试刊号,这期稿件有质量,版面蛮清爽,字迹清晰度高,做到了精益求精。大家都很高兴,许副连长和文书都很满意。好像这天是5月17日,《海峰报》正式出刊,就这样报社兼诗社正式成立。

  其实在创刊的初期开始有动议的时候,并没有安排副刊版,赵成武、朱律田和笔者强烈要求增加报纸的文艺性,辟副刊版,后来报纸增加了副刊版。副刊取名也是煞费苦心,有人说叫海石花,也有人提议叫兰草,多数偏向于叫海山花。最后,采纳了赵成武和俞焕宽的提议,大青山盛产兰花,就叫兰花草吧。意思是兰花草虽小,但清纯芬芳,给人以爽心、幽雅,向上的印象,我们的副刊就要像兰花草一样,虽然渺小,但能把美传递给世界,给人们以温暖和力量。我还记得兰花草诗社的办刊宗旨:为了诗,为了诗的人们,为了需要诗的今天,我们的旗帜上写着创新、超越。

  报纸出版后,全营都看到了《海峰报》。赞扬与鼓励纷至沓来,也得到了营长、教导员的肯定与表扬。《海峰报》不仅在部队内部传阅,而且还传阅到地方。有一次,我到朱家尖镇上办事,看到一位小学生拿着《海峰报》,我忙问这张报纸哪里来,他说是同学给他的,再问,原来营里的随军子女中有他同学,送给他看的。一张油印小报,超出了它的阅读范围,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后来《海峰报》编委有了变化。总编赵成武,1986年10月退役;社长许诗俊,1987年初调到38营任职。社长和总编走了,我们六位编辑继续接力办好《海峰报》,保持了报纸的质量和风格。《海峰报》共出刊21期,直到1987年10月俞焕宽、吴建平和笔者退役,编委无人接替,余下三位编辑难以撑开局面,被迫停刊。

  这张油印小报虽小,印刷也不如意,但的确在当时部队的战备训练中,调节了官兵的生活情趣,让有写作爱好的干部战士有了一个活动空间和平台,《海峰报》推动了部队文艺新风,帮助连队做好了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部队始终充满活力。

  创办《海峰报》的那段军旅时光,虽然离我们久远了,但却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永远定格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