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7版:江津笔会

百年容城话沧桑

  □陈安雄

  容城,因古为楚容城而得名,作为县治已有1000多年历史。

  早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监利容城就是红军、新四军和解放军的根据地,又是湘鄂西中央特委的住址。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监利容城召开,监利县第一个党小组在容城黄公垸成立,监利容城人陈步云任组长。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牺牲在监利和容城地区的革命先烈就有54800人,已查清登记造册的烈士有6677人。由此可见,监利和容城地区是一块被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

  1949年5月,成立监利县人民政府,当年7月,县政府驻地从周老嘴迁至容城镇,从此,监利县政府驻地一直沿袭至今。2020年监利县撤县建市,容城镇成为市人民政府首府。

  回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容城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小型县城,人口约4000人,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共有茶庵街、顺城街、后街、北正街、衙前街等5条小街,全长不过1公里。街面多数为石板路,少数为土路,遇到雨天,泥淋路滑,行走艰难。街上铺面经营南货、匹头、花行、饭馆、茶馆、小吃等行业,匪徒横行,生意萧条。当时,较有名气的资本家有孙记花行、贺仁和匹头铺、周于华南货店、汪玉太百货店。此外,开明人士杨友祥办有发电厂、机械厂。

  1949年容城解放,党和政府实行土地改革,清匪反霸和镇压反革命,将劣绅、恶霸刘昆璧从南京抓捕归案,经群众大会公审之后就地处决。贫苦百姓翻身做主人,自告奋勇站出来打土豪、斗地主,分得地主和不法资本家的土地和财产,生活有了保障。通过工商业改造,成立公私合营企业,走合作化道路,将一批资本家改造成为新人,共同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后来,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洗礼,容城人民更加坚定了紧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实行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容城人民如鱼得水,如虎添翼,青春焕发,精神振奋,将发展经济、振兴工业作为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先后兴建了造纸厂、毛纺厂、棉纺厂、瓷器厂、造船厂、砖瓦厂以及粮油加工等十多家企业,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城镇建设。短短几年时间,改造扩宽了民主路、红军路和容城大道,扩宽、刷黑了江城路,整治疏通了后河,并砌石护坡,

  建立两岸栈道,驾起群建桥等三座桥梁,改造加宽了跃进桥,翻修了西门渊进水闸。与此同时,兴建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长途汽车站、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贺龙广场、“三王”书法碑廊等公益文化设施。在教育方面,兴办了玉沙小学和长江中学,扩建了县一中,建起了教育局大楼,为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衣食住行层面,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星移斗转,日月轮回,进入新时代,容城更是插上腾飞的翅膀,向着高精尖目标发展,向着更新更好更美的生活迈进,在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看城镇建设,更是使人耳目一新。截至目前,在城区共建有茶庵、玉沙、章华、建设、发展、华容、左环等十多条宽敞明亮、林荫夹道的马路,街道两旁高楼如林,路上小车如织,人面桃花,笑容绽放。为了市民出行方便,在以上诸条大道上开通了市内翔宇、未来城、半路堤、火把堤、长江中学、工业园区、刘八台等8条公共交通线路。公交车停靠站台,老年人免费乘车,一般人打卡入座,上下有序,由此进入交通管理城市化行列。

  漫步容城,走马观花,来到建成不久的滨江公园,但见古木参天,游人徜徉在林海之中,散步在小径之上。情侣并肩,老人休闲,静坐垂钓,席地博弈,好一派依堤伴水的滨江风光。走进刚竣工的林长河湿地公园,喜看城区闹市独一无二的长轴带状公园,一水横贯东西,缓缓穿城而过,长廊卧波,垂柳拂岸,栈道婉转,曲径通幽,亭阁耸翠,锦鳞翔底,引来众多游客观光览胜,叹为生态之美!

  回首过去,喜看当前,容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容城镇有人口近20万,总面积115平方公里,下属15个社区、17个行政村,容城人民正以矫健豪迈的步伐,向着“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环保城、国家园林城、全国双拥城”五城目标挺进。不久的将来,容城将成为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长江中游,闪耀在荆楚大地,熠熠生辉,放射霞光!

  百年容城话沧桑,天翻地覆换新装。春满都市笑满楼,和谐盛世享安康。万众拥抱新时代,幸福不忘共产党。城镇美丽生态化,齐奔小康铸辉煌。

  (作者单位:监利市经信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