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1版) 1992年,在全国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石首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保护区担负着长江石首江段长江豚类的就地保护、天鹅洲故道江豚的迁地保护与科研、江豚网箱人工豢养与繁殖的尝试。从初期投放的5头江豚试养,发展到目前约80头,每年还保持10%左右的增长,这是目前世界上对鲸类动物实行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案例。 从“人退鱼进”到鸟飞鱼跃 荆州是全国内陆水域面积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为了不侵占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帮助它们建立天高海阔的“家”,荆州一次次向环境让步,筑牢荆江生态屏障。 2018年以来,我市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实施“禁捕令”,2020年7月1日起又启动长江荆州段十年禁渔工作,以更好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长江水域生态环境。 人对长江的索取退一小步,生态修复便迈出了稳健的一大步。2020年12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野外科考时,在长江公安江段采集到7尾鳤。这是长江所继2017年6月在长江洪湖江段、2020年11月在长江宜昌江段发现鳤之后的第3次发现。此前发现的鳤均为1尾,此次调查发现7尾鳤,尚属近年来首次,这表明长江鳤数量正在增加。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鳤资源有望得到恢复。 2020年秋季,长江荆州段开展了渔业资源监测。荆州江段监测到鱼类33种,优势种为鲢、鳊、蒙古鲌、斑点叉尾鮰等,日均单船产量为14.2千克。秋季渔获物种类较2019年增加2种,增加了6.45%;日均单船产量较2019年高4.2千克。这是禁捕带给长江的惊喜。 在荆州,一群热衷观鸟的环保人士常年将镜头对准鸟类,观察记录荆州的鸟类。市观鸟协会会长刘华农说,随着退垸还湖还湿、生态修复等工作不断推进,荆州的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越多来越多,他们的观鸟地图在不断扩大,观鸟数据在不断刷新。 2018年以来,协会会员观察到白鹤、小天鹅、紫水鸡等22种新增的保护级别鸟类;在松滋洈水,他们一次观察到77只越冬的“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在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荆州段、公安县崇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地,观察到极危鸟类青头潜鸭…… 科研保护扩大生物种群 2021年3月28日,沙市长江汽渡码头中华鲟放流点,3020尾中华鲟、长江鲟放归长江。 放流的中华鲟都持“身份证”,背部的红色标志能对中华鲟进行跟踪调查。这是自2012年中华鲟人工繁殖成功以来,我市在长江荆州段开展的第9次中华鲟人工放流,截至目前共放流中华鲟人工种群子一代和子二代个体近600余万尾。 湖北省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维友介绍,放流的中华鲟是全人工繁殖的野生中华鲟子二代。研究人员利用野生中华鲟繁殖出了子一代,再利用子一代繁殖出了子二代。这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野生中华鲟开展中华鲟增殖保护的状况,中华鲟增殖保护由此迈出了一大步。 一手抓科研,一手抓保护。1999年,中华鲟驯养繁殖试验场建成,并于2019年4月将549尾中华鲟安全迁运至过渡性保护基地,从事中华鲟驯养繁殖研究。目前,荆州市辖区内有中华鲟子一代人工种群约1500尾,占全国70%左右。 为实现中华鲟永久性有效保护目标,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荆州市政府三方商定,签订支持中华鲟保护荆州基地建设合作协议,把荆州打造为全国重要的中华鲟驯养繁育基地、野外驯化基地、增殖放流基地、科研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对外合作交流基地。 单一的保护并不能真正还给“水中大熊猫”一个理想之家。对它而言,真正的家,需要有父母、兄弟和朋友。保护好美丽的长江,留住其他长江水生生物,才是留住“水中大熊猫”的必经之路。 近十年来,我市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进长江荆州段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在长江荆州段放流“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类近亿尾。 大美荆州,生机无限。随着珍稀鱼类、鸟类的回归,母亲河呈现出生态和谐、绿色发展之美,为江汉明珠增辉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