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延安时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突出表现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军民表现出的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我们习惯称之为延安。20世纪30年代,延安所在的陕北地区是中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这里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气候恶劣,加上军阀、地主、土匪横征暴敛,使这一地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生产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人民群众长期过着“端上饭碗照影影,睡在炕上望星星,身上羊皮垒补丁”的贫困日子。 1941年,抗日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陕甘宁边区遭遇到了空前的经济困难。 一是日本侵略者的重点进攻。从1938年3月起至1939年底,日军对陕甘宁边区河防阵地发动了23次大小进攻,八路军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78次。1940年以后,日军将延安列为其华北司令部首要摧毁目标。日军飞机先后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炸死炸伤200多人,炸毁公房1176间,民间14452间,造成损失折合边币28.21万元。 二是国民党的军事摩擦和经济封锁。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把他的嫡系胡宗南所部30万人调来布防,构筑了三道封锁线,一万多个碉堡,进行严密的军事包围。他们发动反共高潮,骚扰边区,制造摩擦,暗杀八路军官兵,甚至公开向八路军发动武装进攻。从1940年冬天起,蒋介石以种种借口,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弹药、衣服等物资。还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经济封锁,扣留海外爱国人士支援边区的一切钱粮物资,阻挠边区的对外贸易,企图断绝边区和外界的一切往来,公开叫嚷“一斤棉花、一尺布”也不准进入边区。 三是边区脱离生产的人员急剧增加。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奔赴边区的青年学生和爱国抗日人士越来越多,至1943年底,仅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有4万余人。边区总人口急剧增加,大大加重了边区的财政困难,群众的公粮负担也年年加重。 四是严重的自然灾害。1939年—1941年,边区连续发生旱灾、水灾、风灾、冰雹、瘟疫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连年歉收,致使边区的物资供应严重匮乏。 1940年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41年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几乎弄到没有衣穿,没有油吃的地步。到1942年底,八路军、新四军由40多万人减少到30多万人,根据地总人口由1亿减少到5000万以下。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毛泽东的号召,大生产运动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据边区财政部统计,边区群众1939年至1944年总计开荒436.24万亩,人均开荒3亩。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由1937年的126万石提高到1944年160万石。1941年的粮食产量就达到自给有余。(《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29页)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120师359旅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1941年3月,由旅长兼政委王震率领八路军第120师359旅,浩浩荡荡地开进南泥湾“屯田军垦”。初到南泥湾,将士们没有房子住,他们就用树枝、杂草搭建窝棚,在山坡上凿挖窑洞,甚至露宿野外。粮食不够吃,他们就挖野菜,采野果,打野味来充饥。开荒种地缺少工具,他们就千方百计收集废铜烂铁打造工具。夏天缺衣服穿,他们就光着膀子干。冬天被褥单薄,他们就砍柴烧木炭御寒取暖。学习时没有纸张,他们就用桦树皮代替。洗衣服没有肥皂,他们就用皂角和草木灰凑合。经过359旅全体将士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到1944年全旅开荒26万亩,生产粮食317万石,收获棉花5000斤,实现了“一人一只羊,二人一头猪,十人一头牛”的生产目标。全旅不但吃穿用完全自给,“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还向政府交纳公粮1万石。 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白手起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创业精神。 陕北地广人稀,没有任何工业基础。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被服厂、印刷厂、军事修械所等。1938年,工业专家沈鸿从上海带来10部机器、7名工人和两箱科技书籍,从此边区有了机器厂。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延安先后建立了难民纺织厂、造纸厂、被服厂、农具厂、制革厂、制鞋厂、石油厂以及八路军制药厂。到1944年边区工厂发展到120多个,产业工人发展到1.2万多人。 在创办工厂企业的过程中,没有图纸,没有实验室,生产没有原料,国民党又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只能靠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渡过一道道难关。到1943年边区的公营纺织厂已发展到20多家,职工1300多人,产布3万多匹,可供部队、机关、学校人员所需要的70%。他们自己动手打窑洞、盖厂房、修炼铁炉。没有耐火砖,就用陕北的白坩土代替;没有焦炭,就用木炭来烧。就这样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工人们边干边学边试验,经过27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终于炼出了铁。 在南泥湾开荒的359旅,1940年9月,他们用一架祖孙三代用过的织布机,在绥德的一座破庙里办起了大光纺织厂,王震旅长亲自在庙门上拟了一副对联:“动手动脚自给自足,同心同德爱国爱民。”1943年,大光纺织厂由1人发展到800多人,机器由1台发展到铁机45台、木机667台、织毛机23台。织布数量由开始时的年产273尺提高到9177尺,成为全边区3个先进厂中的第一名。除纺织厂外,他们还兴办了1个被服厂、2个修械厂、2个纸厂、4个木工厂、3个军鞋厂、2所油坊、1个肥皂厂、3个铁厂、8所粉坊、6所豆腐坊和磨坊,开采盐井7个、煤窑2个。 诞生在抗日烽火岁月中的各种类型的学校,也是白手起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光辉典范。“抗大”最初是在作过羊圈的石洞里进行教学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就是挖窑洞,他们把羊粪、杂草清除掉,打扫干净,用石灰水把洞壁刷白,在石壁上凿出一块大石板,用石头砌成桌子和凳子,选用石头当粉笔,又用石头砌了讲台,在洞口用石块垒成墙和门,用茅草编成草门帘,建成了一座以石洞为教室。抗大第三期1937年10月22日开学,用半个月的时间,在凤凰山开挖了175孔新窑洞,还修筑了一条3000多公尺的盘山“抗大公路”。“抗大”创办9年,由最初的数百人发展至极盛时期有12所分校和数万名学员,先后为各个抗日根据地输送了数万余优秀儿女。他们中既有能征善战、统领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也有战斗在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指挥员,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当时因陋就简,白手起家创办的各类学校还有:中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20多所院校。 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发扬传统美德的精神。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发扬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了反对奢侈浪费的风气。359旅在旅长王震的领导下,坚决贯彻开源节流的方针,率先做到了生产自给,在厉行节约上又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节约公用开支,如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节减会议和客人招待,精减勤务人员和骑用马匹,加强财务管理和维护公共财物等。特别是在节约粮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访问和学习了陕北老百姓节粮的炊事方法,由吃小米饭改为吃“豆杂杂”饭。这种半干半稀的“豆杂杂”饭,既好吃又有营养,还能节省粮食。359旅警备连100人,一个月可节粮1380斤。他们除调换粮食品种和改变炊事方法外,还按农时和劳动量大小调整就餐次数,以节约粮食。在夏秋之间的五个月中,每天吃三餐。在冬春七个月内,每天吃两餐。在土豆、南瓜成熟季节,改吃“和合”饭,以瓜菜代。这样,每人每天可节省小米半斤。 359旅的节粮经验,在边区得到广泛推广。中共中央机关一般都实行了冬季两餐制或一干两稀,吃“和合”饭也很普遍。1945年,陕北的春季久旱不雨,农作物歉收。为了度过荒年,中共中央发出“节食备荒”的号召,中直机关带头“降低伙食标准,节约被服,紧缩办公杂支费,停止修理建筑和购置”。各部门坚决响应党的号召,普遍减少了粮食定量,“有些单位吃粮减到每人每天14两,还有的单位则吃12两”,按现行的计量标准,每天人均只七八两。在瓜菜又不能充分供应的情况下,采食野菜、野果便成为度荒的主要措施。《节食备荒报》在“野食集锦”栏中介绍了几十种野菜、野果的特征、生长地和采集、食用与保管的方法。他们到野外采集野食时,还自编自唱着这样一首歌:“野菜野果,充饥解渴。自生生长,天然粮仓。艰苦奋斗,打败日寇。”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抗大”的学员中,有不少是久经沙场的红军师、军级的高级干部,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同样保持着厉行节约,艰苦朴素的本色。没有纸,有的找出旧线装书,翻过背面订成本子记笔记,有的把笔记写在书本的空白处;没有笔,他们用树枝作笔,大地作纸,在地上练写字、做习题,那时能买到一个沾水笔尖,就很高兴了,把它绑在筷子上、高粱秆上或插进子弹壳里,就是一支阔气的“自来水笔”;没有墨水,挤桑椹汁代替,或用锅灰泡水作墨汁。在日用品奇缺的情况下,代用品的花样就更多了:用破碗、旧墨水瓶做油灯;烧草木灰过滤碱水代肥皂洗衣服;用盐代刷牙粉;用普通剪刀代替推子理发;用点香或石日晷代钟表计算岗哨时间,等等。 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展现了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道德风范。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政军领导人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他们的自身形象和实际行动实践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毛泽东工作起来往往是废寝忘食。他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有时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1938年5月,在写《论持久战》时,一连七天七夜,毛泽东一直没有好好休息,直到把《论持久战》写作成功为止。毛泽东的生活十分简朴,他和大家一样,每天三钱盐、五钱油,吃的是小米,穿的是粗布衣。不少同志多次提议给毛泽东增加伙食费,都被他谢绝了。一双袜子穿了4年,上面补满了补丁,毛泽东还舍不得丢掉。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作为主席虽然日理万机,但和大家一样抽出时间开荒地,缴纳公粮。毛泽东说,请客看戏可以代替,缴公粮可不能代替。 周恩来在延安的13年中,出生入死,深入虎穴,经常来往于延安和武汉、重庆、南京、上海之间,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开展工作,也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有一次,他要乘火车到石家庄同卫立煌谈判。警卫人员为照顾他的身体,便想给他买包厢票,他坚决不同意,最后买了硬席票。火车到石家庄后,卫立煌对此很吃惊,认为一个高级干部这样廉洁奉公,真是可亲可敬。在重庆期间,周恩来因兼任国民党政治部的中将部长,又是国民参政会的参议员,每月有几百元的薪水,加上稿费,收入很可观。周恩来只用去很少的一点,剩下的全部作为党费上交。一天,他经常画地图用的小半截铅笔不见了,千方百计地找回来继续用。在大生产运动中,他克服困难,带头纺线,并被评为纺线能手。 朱德身为总司令,生活却十分简朴,始终保持着普通农民的本色。他坚持和总部的同志们一起吃大灶。有时吃顿白面,工作人员把饭送来后,他还要亲自去看同志们是不是吃的和自己一样,唯恐给他特殊照顾。南泥湾打猎队打了不少野猪和豹子,他们听说朱总司令铺的、盖的都很单薄,就准备送一张豹子皮给他铺,结果被他断然拒绝。因为朱德衣着朴素,平易近人,当他和普通战士在一起时,人们很难辨认出他就是八路军的总司令。正如续范亭在《赠朱总司令》的诗中所写:“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在延安时间的13年中,党中央领导和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用他们以身作则自身形象和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和影响着广大军民,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蔚然成风。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当时的困难,振奋了民族精神,壮大了革命的队伍。使陕北抗日根据地从弱到强,茁壮成长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和摇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全国人民从延安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是延安时期最有魅力的象征,它塑造了我们党的精神气质,刻画了我们党的党性品格,彰显了我们党的政党气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2015年2月在陕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起家的。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方面实力大大增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我们决不能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延安精神中,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指引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 □监利市延安精神研究会 |